朱金福教授:追求无尽期

发布时间:2006-07-29浏览次数:422作者:华文来源:中国航空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1岁的朱金福教授,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求学、成才之路。他曾3次无学可上,却又3次幸运地坐进教室,后来又走出国门,成为德国洪堡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他的成功,是永不满足、执著追求的结果。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农村的朱金福,从小就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可在他12岁那年,“文革”开始了,学校关门,正上六年级的他只好回家种田。两年后,总算复课了,虽说只有两本教材,但总比没书读强。初中毕业后,他再次回乡务农,和大人们一起下大田挑担挖沟,渴望读书的他抓紧时间复习,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

  政治上的动荡,使当时的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朱金福一家8口,全靠他父母挣的工分维持生活,而当时一个男劳动力一天的工分只值三四角钱,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金福放学后就扛上锄头下地干活,直到家家户户亮起灯,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晚饭后一直到深夜,才是他学习的时间,一年下来,他竟做了180个工!

  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朱金福异常珍惜。他的数学很棒,高中还没毕业,就时常被学校安排去代初中年级的数学课,有时甚至代老师上本班的数学课。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被所在中学留下来任教。不过,朱金福最大的愿望是上大学深造。

  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朱金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镇江农机学院(即现在的江苏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

  进校的第一天晚上,朱金福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夜空,思绪万千。他下决心要努力学习,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此后,朱金福像海绵似地拼命汲取知识的甘泉。1980年,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了本校拖拉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已留校任教两年的朱金福又作出了新的抉择——报考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生。认准一个目标,就锲而不舍地不懈努力奋斗,这是朱金福的性格。当年底,他收到了上海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后,他只用一年零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评委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导师钱伟长当即写信将这篇论文推荐给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9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的朱金福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和宇航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的研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在并行计算机上开发出3个并行元的算法。谁能相信,他在进站前,从未使用过计算机。

  1993年3月,朱金福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他对复合材料(夹层)板壳计及面内剪切非线性关系时的非线性静动力特性做了深入研究,撰写了4篇高水平的论文,受到德国著名力学家,他的指导老师约翰·阿杰力斯的高度评价。

  一年半后,朱金福结束了他在德国的研究工作,放弃了在许多人看来想都想不到的良机,毅然携妻子、儿子回到祖国。

  回国后,朱金福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张量分析和弹性力学”等两门新课,承担了航空科学基金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还担任了南航飞行器系副主任的职务。他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尽管在他的日程上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内外的界限。

  眼下,朱金福又涉足小波有限元的学术领域,并着手研制开发一个面向对象的结构分析程序。永不满足,执著追求,这就是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