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适存:直升机“万用”加“万岁”

来源:中国航空报作者:周日新供图:时间:2006-07-23浏览:398

 

   王适存,我国直升机专业创办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教授,1926年生,湖南邵阳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1961年获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旋翼动力学实验宣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兼直升机专业分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名誉董事长。1992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6年岁尾,记者在景德镇参加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直升机——直十一技术鉴定会议期间,欣闻我国著名直升机专家、直十一顾问王适存教授也来到了瓷都。一天晚上,记者专程拜访了他。

  王教授虽然年届古稀,仍然精神矍铄,一谈起直升机更是兴致勃勃,谈锋甚健。

  王适存教授大半辈子从事直升机技术理论研究,60年代在前苏联创立“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国际上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这个理论在国内的“延安二号”、直七、直十一的旋翼设计及俄罗斯直升机研制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在我们的谈话中,他对直升机事业的挚爱洋溢于言表。

  “每年,我对考入南航直升机专业的新生说两句话:直升机,第一它是‘万用’的机种;第二,它是‘万岁’的交通工具。”

  所谓“万用”,当然是一种比喻。王教授解释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机种、哪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有直升机这样广阔的使用天地。地面车辆不便过河;水上船只不能爬山;飞机难以垂直起降,火箭无法空中悬停;飞艇又不够机动灵活。尽管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其最佳使用范围,但直升机独特的飞行性能实为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及。且不说军事用途,仅民用就有20多种,如近海石油支援、公务飞行、公安执法、医疗救护、空中摄影、旅游观光、搜索营救、教练培训、航空体育、建筑吊装、护林防火、地质勘察、农林作业。

  所谓“万岁”,也是一种比喻。主要指使用前景,未来发展余地很大,王教授说,船只受限制于河海;汽车、火车受限制于道路;飞机受限制于机场,飞艇过于笨拙;航天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只有直升机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甚至在屋顶上随意起落。

  王教授这一新颖别致而又通俗易懂的观点,道出了直升机的独到之处,很发人深省。

  在我国直升机事业发展中,王适存教授即是亲历者又是见证人。中国的直升机事业从50年代仿制生产苏联米-4的直五开始,中间经历了许许多多艰难曲折,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引进了法国制造专有权制造中型直升机——直九,研制大型直升机——直八,自行研制轻型直升机——直十一,才逐渐形成直升机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划,人们呼唤多年的直升机的“春天”才逐渐来临。

  王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国疆域漫长,守卫之责很重。西部雪山大漠,东部人口稠密,都是直升机大有作为的舞台。我国组建了陆军航空兵,这是很可喜的。不过就我国直升机行业现状看来,尽管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仍然跟不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需要,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是表现在数量上还没有上规模。全世界约有7万架直升机在使用,而我国50年代仿制直五,曾生产过500多架,但已退役,现有直升机的数量很少。二是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王教授认为,我国直升机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约20年,必须急起直追,努力追赶,尽快缩短这一差距。

  为了加速我国直升机行业的发展,王适存教授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要大力宣传直升机的使用价值及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的地位和作用,普及直升机的知识。他说,现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对直升机有所误解。其代表性的看法有两点:一是认为成本贵,这是只看到单机价格而言,殊不知直升机省掉了机场建设投资,无需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其社会效益大,在特定的作业中可避免的经济损失亦相当可观。综合起来考虑,直升机并不贵。二是认为乘坐直升机不安全,一旦出事很少有生还的可能。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从直升机特性来说,如出现空中停车的话,它还可以靠旋翼自转降落,安全着陆。至于直升机出事,多半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环境下造成的。其实,这恰恰是直升机行业的一大特点。只要严格按照直升机飞行准则操作,其安全性还是可以保证的。

  第二,要大力发展直升机技术。航空工业是高技术产业。飞机处处体现高技术。直升机作为航空器的重要分支更是高技术的代表。拿直升机的旋翼来讲,其科技含量相当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能不能自行研制出高水平的旋翼,决定着能否研制出高水平的直升机。我国目前研制的直升机,其旋翼技术应当是今后攻关的主要方向,有望在2000年前取得突破。

  王适存教授最后对记者说,他本人对我国直升机事业的前途是充满信心的。他希望直升机行业的全体职工要奋发努力,开拓前进,在新世纪营造出直升机春华秋实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