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胡教授: 我们写这封信是想对您在澳大利亚所作的一切工作表达我们深深的谢意!您作为访问学者,和我们的研究小组一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6年12月13日,刚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进修回国的胡育文教授,收到了该校机电学院院长G.Rigby教授和K.W.Lim.M.F.Rahman两位副教授的来信。 “您在访问期间所作的努力,充分证明了我们在电机控制这个领域存在着继续合作的可能性。” “希望您成为我方(澳方)进一步研究电机控制课题的合作研究者。” “我们想请您考虑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合作……” “我们愿意成为您在中国国内研究项目的合作伙伴。” 读着这封来自异国同行的来信,胡育文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炎黄子孙,能以出色的工作为自己的国家和学校赢得荣誉,这正是胡育文所追求的。 与中国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一样,胡育文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把报国之志与求学之路紧紧地结合起来。1966年,他从江西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一直在江西机床厂任电器技术员。1978年,他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硕士生,到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航空电器工程专业,1981年毕业后留校从事电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6年,胡育文被公派到日本九州大学进修访问。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最大的收获,一是了解机电控制研究领域前沿发展状况,二是深深地感到,当一个人走出国门时,即使他个人的聪明才智是一流的,但是他的背后仍不能缺少一个强大富足的祖国作后盾。 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在胡育文心中孕育着,从此,“中国必须强大!科教才能兴国!!”这无声的呐喊不停地在胡育文心中响着。 回国后,胡育文一边密切关注着世界机电控制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机调整系统的研究工作中来,先后两次获得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91年,在“飞机变速恒频电源系统”项目中,荣立中航总三等功;1993年“微机控制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器系列研制”项目通过部级鉴定,并于1994年通过中航总鉴定,1995年获中航总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工办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一获奖人;1250Hz/7.5Kw微机控制SP-WM中频调速装置,1995年获得江西省优秀科技新产品一等奖(第二获奖者)。到目前为止撰写论文30多篇。 从事电机控制研究的人都知道,电机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控制策略的优劣。7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矢量控制理论,使交流电机的控制性能发生了根本改变。80年代,日本人和德国人分别提出了异步电机直接力矩控制理论,大大改善了异步电机的控制性能。近几年,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技术出现后,世界各大电器公司就争先研制开发新型电机产品。1995年,ABB电器公司首次推出了异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直接力矩控制系统的商业产品,他们的成功使全球从事电机研究的学者跃跃欲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们也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究,然而却遇到了困难。 1994年7月,胡育文教授收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机电学院院长G.Rigby教授发来的邀请信,胡育文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他多年想在电机控制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愿望有可能成为现实。然而,由于工作安排上的原因,胡育文办完有关手续成行已经是一年以后了。这一年中,负责接待胡育文教授的该院学科带头人——Lim副教授因需要到外国进修,另一位负责接待胡育文教授的学科带头人——Raham教授因患有肾衰竭住进了医院。到澳后,胡育文教授面临的是没有导师的尴尬。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打工赚钱,二是自己花钱进校学习,胡育文教授毅然选择了后者。为了省钱,晚上他住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姐姐家里,白天,他得等交通高峰过后才乘车去学校,因为这时可以享受半价车票的优惠。虽然是半价,胡育文每天仍需支付8澳元的交通费,相当于人民币50元钱。 两个月后,Rahman副教授出院上班了,此时的胡育文不仅完全熟悉了澳方有关的研究项目,还发现了实验室硬件系统设计存在着错误。 “你能证明吗?”Rahman副教授并不情愿接受这样的事实。 “可以,半个月后我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胡育文自信地回答。然而,不到半个月,胡育文单枪匹马地将一套可以证明硬件设计错误的软件搞了出来。Rahman副教授看后非常高兴,他一边为胡育文配备助手,一边给中国南航校方写信,请求延长与胡育文教授的合作研究时间。因为,Rahman认定,这位来自中国的胡教授会给他们的研究工作带来“曙光”。果不出所料,在半年时间,胡育文完成了两个难度较大的电机控制系统研究工作,两个系统运转状况良好,有的指标甚至超过了世界一流的ABB电器公司。 在电机控制策略的发展史上,多次出现过一种技术在某类电机上成功后,就很快被成功地移植到另一类电机上的例子。那么,直接力矩控制策略在一部电机上用成功后,能不能将其应用到永磁电机上呢?胡育文教授在对全球的文献进行检索后发现,这方面的论文竟为零! 从零开始,意味着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澳大利亚的一位博士对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一尖端项目信心不大,然而望着胡教授那种坚定的目光,他只好和胡教授定了个“君子协定”:试干三个月,如果研究无进展,就马上转向。为了尽快地干出“名堂”来,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干着,常常半夜爬起来推导公式。不久后,研究工作有了重大的突破——他们成功地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仿真,还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把实际系统在永磁电机上运行,证实了他们提出理论的正确性。有关论文也很快被IEEE杂志接受,并在1997年5月刊出。这篇论文的刊出,标志着在该项研究领域,中国的胡育文教授实现了零的突破。 Lim副教授从国外进修回来,得知胡育文教授取得的成绩,非常高兴,他以胡教授作为他邀请来的合作者却没有与他合作过一天为由,希望胡教授能再延长合作时间。他的请求获得南航校方的批准,合作研究时间再次被延长了三个月。这阶段,胡育文马上转到处于国际前沿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上来,研究工作顺利地进行着,与此同时,胡育文也完成了他在澳访问期间所撰写的6篇论文。 1996年底,胡育文的回国期限又到了,Lim和Rahman副教授再一次提出延长与他的合作时,这一次,胡育文说什么也不同意了。虽然,延长合作时间可以从经济上对他半年自费学习给点补偿,但胡育文教授认为,做人最重要的一条是守信用。 1996年12月,胡育文教授按期回到了祖国。当记者采访胡育文时,他说:“我要抓紧时间搞好本系的部级重点实验建设,我还要争取经费,将有关研究工作在国内继续深入下去。”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然而我们却分明看到了在胡教授胸中跳动着的那颗质朴的爱国之心。
注:胡育文现为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