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荻教授:奋发进取 敢为人先

来源:中国航空报作者:王新供图:时间:2006-03-29浏览:797

 

   日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教授申报的“微细电加工技术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是他连续第二次获得该项基金的资助。

  39岁的朱荻在同龄人中算得上一位佼佼者。他1985年毕业于南航机械系,成为该校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1992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电加工技术及其CAD/CAM技术的研究,成绩显著,被利物浦大学聘任为“名誉研究员”。1992年底回国后被南航聘任为教授。现任中国电加工学会束流加工学组副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献身教育 诲人不倦

  回国后,朱荻立即投身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他说:“我作为教师,首先要教好课”。他曾任两门研究生学位课程的主讲。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大量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来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具有深度和广度,既讲透基本概念,又及时反映最新的国际学术动态。

  他承担的本科生专业课“特种加工”是一门公认难讲的课。这门课内容多而杂,涉及到声、光、电、电化学、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更新相当快,学时安排的比较少,时间又临近学生毕业分配,针对这些情况,朱教授在讲清基本原理和工艺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动态,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上课时采用放幻灯片,录像片等电化教学手段,使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运用大量的加工示意图、机床结构图等,给同学们较强的感性认识;他还经常结合授课内容向同学们介绍特种加工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发明的例子,使他们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也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最近在学校的教学观摩评比中,他的讲课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

科学研究 敢为人先

  朱荻教授在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他现在负责5项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专利两项。

  他主持研究的“小模具齿轮模具制造技术”,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的制造技术,获国家专利,该技术已为多家生产单位解决了关键工艺问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一用户在使用意见中说:“制造精度已达到日本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厂节省了20余万外汇,为替代进口品开辟了新路。”该技术还被国家教委选为“第二届中国高校新发明展览会发布会”项目赴香港展出。

  朱荻所研究的新型陶瓷特种加工项目,在国内数独创,该项目直接为国家重大课题“陶瓷发动机研制”服务,经过大量实验和不断改进,制造出具有复杂型肟的陶瓷零部件,该项成果具有很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他主持的精密电铸项目,对电铸机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解决电铸电场畸变等问题提出了创造性方法,部分研究成果已为生产单位解决了关键问题。

  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他现在又瞄准了当今制造技术的主攻方向——微细加工技术,致力于微细电铸技术的探索和开拓。此研究课题在1993年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检查中受到通报表扬。

  科学上的贡献,为朱荻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受到航空工业总公司、国家教委的多次表彰和奖励,如“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在成绩面前他谦虚地说,作为一个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国家的贡献,应该集中表现在通过自己的工作,提高祖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注:朱荻现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航机电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