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明:敢于向权威挑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于媚供图:时间:2006-03-29浏览:1911

 

    1996年5月30日,在德国宇航院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的一间报告厅里,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向40多位专家介绍着一个全新的风洞侧壁干扰修正策略——当地修正法,并明确地指出由美国NASN七十年代末创立,流行于当今世界实验空气动力学界的总体型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

  这位敢于向当今世界航空航天权威机构所创立的理论提出挑战的,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研究员、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程克明。

一枝独秀

  作为“当地修正方案”的首创人,程克明在德国宇航院着实让中国人“抖擞”了一次。

  已退休的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前任高速部主任E.wedemeyer博士专程来听程克明的报告。会后,现任高速部主任E.stenewsky博士不无感慨地说:“我已经20多年没有听过这么长的报告了。”

  的确,这是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十几年来,第一次为中方合作者安排的官方式演讲。演讲持续了3个多小时,然而,40多位专家、学者始终饶有兴趣地倾听着,同行们都清楚改变当今侧壁干扰修正策略的意义所在。会后,几位年轻的德国博士生主动把自己的论文介绍给程克明,希望这位中国学者能给他们“指点迷津”。一位德国朋友十分感慨地说,“几十年来,我接待过十余名中方合作者,程博士是第一位得到官方演讲机会的人,这本身就是对程博士工作成果的充分肯定。”

  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成果背后的故事。

  1995年12月,程克明应德国宇航院邀请,只身前往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初到德国,置身于以高傲著称的日尔曼族的群体中,程克明内心萌生了一个念头,“走着瞧,中国人决不比别人差!”他憋足了劲,说什么也得干出成绩来,为中国人争气。于是,他一头扎进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筹划他的新型修正方案。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程克明和他首创的修正理论,让世界同行对中国的年轻学者刮目相看。现任高速部主任E.stanewsky博士对程克明研究成果这样评价道:“NASN的修正模式的确存在严重缺陷,合理的修正方案应当是由中国研究院程克明创立的当地型方案。”

硕果累累

  今年36岁的程克明,1986年师从我国著名力学家、科学院院士林同骥先生,1989年获空气动力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程克明的工作是与高速风洞打交道,这种风洞是用来模拟飞行器在空中的飞行状态的,它是开展飞行器研制的基础性设施。可别小看他的工作,因为从风洞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对飞机的设计、改型有着直接的影响。

  然而,风洞毕竟是一种模拟装置,一个主要的缺陷是模拟的“雷诺数”往往严重不足,使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为了“再现真实”,提高“雷诺数”,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不惜巨资先后建造了一些高水平的风洞设备,而我国受自身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限制,在近期内不可能上马这些设备。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程克明抓住“雷诺数”这个与飞机尺寸成正比的相似参数做文章,他把“跨声速摄动理论”和边界层方程相结合,建立了二元翼型风洞试验的雷诺数效应修正方法,这一方法在目前国内试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是获得全尺度数据的最有力的工具。

  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便忘我地投入进去,这是程克明一贯的作风。十余年来,他几乎没过过一个正常的寒暑假,就连假期的周末,他也常到实验室加班,而且一干就干到凌晨时分。

  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程克明以其出色的工作,先后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江苏省国防科工办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次;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最近,《汽动研究与实验》杂志为程克明出了一本专辑,专门介绍他在德国宇航院完成的系列研究工作成果。

  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程克明在取得的成绩面前是这样说的:“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差距,因此,我们没有松懈的资本,只有继续努力,只有不断拚搏。”

  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闯劲的程克明,又以饱满的热情,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