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从德国学成回国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者胡海岩,在回国后短短的一年间,获得了一连串为人称道的荣誉:荣获“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等称号,破格晋升为教授。前不久,又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之列。 胡海岩何许人也?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机会垂青于有志者。1977年底,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一直未放松学习的胡海岩,顺利地考进了山东工业大学数学与工程力学专业,4年后,考取本校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底毕业留校任教。3个月后,他手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从泉城来到钟山脚下,在著名的南航振动工程研究所继续他的固体力学专业学习。1988年5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期间,胡海岩担任了几届本科生《飞行器振动基础》的课程教学,肩负着振动研究所副所长的重担,指导两名研究生,选了少有人涉足的被人称为“硬骨头”的非线性动力学作为研究方向。他主持完成的“振动控制中的非线性组合结构动力学研究”,解决了具有记忆特性的非线性减振器实验建模、局部非线性结构动力学分析和再分析等难题,成功地应用于AMCF系统工程中航空发动机的非线性隔振设计。这一成果得到多位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对结构动力学的一项重要贡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改变我国大型动态测试系统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他作为负责人之一承担了“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VAMS”的设计开发工作。该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国内10余个单位成功地用于飞机、直升机、导弹、桥梁等大型复杂结构的振动试验与分析;3年间,他先后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各1项。还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他已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公认 1992年5月,胡海岩获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携妻女到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力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从事“非光滑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系统研究。 胡海岩在斯图加特大学的合作教授Schiehlen,是德国力学学会的主席,在国际力学界亦颇负盛名。到德国不久,胡海岩就被schiehlen教授安排作一次学术讲学,这不啻是一次“摸底考试”。 经过精心准备后,胡海岩十分自信地向德国同行介绍了他在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以广博的知识,精当的论述,以及流利的英语令与会者信服。当时,德国非线性力学方面的学术权威、汉堡工业大学的Kreuzer教授听了胡海岩的讲学后,当即邀请他参加当年6月在英国举行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UTAM),这是国际力学界最高层次的学术机构。此后,胡海岩还出席了另外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到汉诺威大学等学校讲学4次。在不长的时间里,胡海岩成为国际上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和前沿学者。在第一届欧洲非线性振动会议上,他被邀请担任分会主席。 在德期间,他在非光滑动力学系统的响应对称性及对称破缺非光滑力学因素引起的响应分叉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完成了7篇论文。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郑兆昌在审读胡海岩的有关论文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结构阻尼理论和非线性振动的研究方面,在学科上有新的发现和建树,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员,而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演讲者他已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经验并赢得了公认。胡海岩结束他的洪堡基金研究时,Schiehlen教授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事业在祖国 1994年3月初的一天,阔别祖国1年又10个月的胡海岩,举家踏上祖国的土地。一回到学校,他便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教学、科研工作:为研究生开设了新选修课:“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指导了两名研究生;担任振动研究所所长及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振动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航空基金等资助的数项科研课题。眼下,他已拥有约40万元的科研经费。 “国家、学校为自己创造了尽可能好的条件,得干出一点成绩来。”他常常这样鞭策自己,向新的高峰攀登。 注:胡海岩教授现为南航校长、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