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一位大学生诗人的奋斗历程

来源:未知作者:网宣供图:时间:2006-01-29浏览:153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年级学生周文明的诗集《菩提树下的沉思》,前不久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作不仅为渴望人文精神滋润的校园带来浓浓的人文气息,也给一度低迷的诗坛注入了生机。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然而,周文明却执意借助于诗,做着一个理性的思想者;有人说,这是一个诗人匮乏的时代,然而,周文明却执意举起诗杯,以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为诗情,更以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为诗魂,开怀畅饮。难道在这位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诗升华生命哲理的大学生背后,还有什么传奇的故事不成?

背着咸菜罐上学的少年

  1979年3月,周文明出生在皖南山区一贫苦农家。在周文明的记忆里,小时候,为了省去烧菜的油,母亲每次煮饭时,将菜放到锅里一起蒸熟了吃。他深深地记得有一年的春节,家里竟有二斤猪肉。肉烧熟了,香气四溢,可全家五口人,谁也没舍得吃一口,直留到正月十三,给哥哥过生日的客人来了,那二斤猪肉才又被母亲端上饭桌。

  1990年,周文明到离家二十里的镇上念初中。他背上一袋米,带着父亲东挪西凑的学费就出发了。那一年,他12岁。这个年龄的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周文明的全部营养却是尚不够吃的米饭加咸菜。每个星期三、星期六的晚上,是他回家取咸菜的时候。同学们看到,上完晚自习的周文明,便冲进漆黑的夜幕,他得走上二十多里的崎岖山路,再穿过一片坟地,才能到家。母亲早把咸菜装好,焦急地等待着,带着对儿子的愧疚,还有说不出的担心,因为她知道儿子胆小。十点多钟,周文明回来了,他从母亲手里接过咸菜罐,便匆匆赶回学校。

  一晃六年过去了,周文明就是靠着咸菜罐读完了中学。

三年他读完了二个专业

  1998年,周文明被南航录取。对许多人来讲,考上大学是件开心的事,可周文明多少有些消沉。那一年高考,语文成绩一向不错的周文明,作文只得了19分,他只能成为南航人文学院的一名专科生。

  为了兄弟三人读书,家里已欠了二万元的债,况且成绩优秀的二哥就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才辍学的,周文明不可能去复读,重考。报到那天,身上只带着500元钱的周文明知道,这钱是父母趁着天黑,一次有一次硬着头皮借来的。生存的课题从来都那么严峻!

  周文明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对于干惯了农活的他来说,到工地打工,这是他首先想到的。可长期吃咸菜的周文明,面黄肌瘦的,那有人肯要他呢?那一阵子,他为了生机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可又有谁知道他经常是饿着肚子出去的?直到12月份,总算找到一份家教的活儿。一个月过去了,当孩子家长将80元钱放在周文明的手里时,那薄薄的钱币竟变得异常沉重,沉得让他心跳加快,沉得差点让这个刚强的男儿流下了热泪。要知道,那可是他第一次自己挣到的钱呀!

  “我能赚钱了!”那天晚上,怀里揣着80元的周文明,走在行人稀少的马路上,真想扯着嗓子这么大喊一声。

  自食其力者是自豪的,同时又是艰辛的。周文明记得他干送水工的那阵子,每天顶着毒辣辣的太阳,驮着几大桶水,骑车穿行于南京的大街小巷。由于对南京不熟悉,周文明送的水总比别人少,因此他不久就“下岗”了。接下去,能干的活他几乎都干了。给杂志社写稿,做公司产品的代理,帮人家写法律文书,但干的最多的是家教,有时竟同时做上四份!每晚做完家教的他,常常十点钟以后才能来上晚自习,一上就到凌晨二三点钟,因此同学们给他的外号是“夜归人”。

  “夜归人”有时是通宵不归的。周文明进大学不久,便报考了南大法律系。并参加每年4月和10月的全国自学考试。考试时间常常与本专业的考试冲突,那时,周文明就得在两个星期内,参加十多门课程的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文明在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完成了本专业的学习,还获得了南大法学学士学位。目前,虽然他仍欠着学校几千元的学费,但周文明可以自豪地讲,三年大学他完全靠着自己双手,养活了他自己。

他不仅仅是个诗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朋友,做世间文章。”这是周文明所追求的四大“人生境界”。1999年12月,在南航一年一度的迎春诗会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由周文明创作的组诗《龙觞》:“浩淼的苍穹/日神东君的龙车转辗了多少多少轮……而我一个黄皮肤的子孙/为她的轮迹驻足回凝/我的思绪长满了翅膀/追寻那被黄土深埋的龙之觞……”

  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是由于触摸了历史才有的厚度,那是由于染指了文化才有的磅礴。和去年他创作的《黄土祭奠》一样,《龙觞》又获得学校原创诗歌一等奖。

  去年9月,应中国青年诗人学会的邀请,周文明作为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新诗发展方向”学术研讨会。会上,21岁的周文明面对诗届众多权威人士,从容地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中国新诗由后现代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诗坛颓废不振的根本原因是现代诗远离了历史的母体,因此,它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冷酷的西风中飘飘不知何往,为此,中国的诗人在寻找诗歌新的出路的同时,应将浓厚的历史作为诗魂,让历史与现代的裂痕在诗中得到修补!

  谁能相信,能将诗论述得如此渗透的周文明,可不仅仅是位诗人。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较深的造诣。进校不久,他就师从知名书法家刘璨铭先生。

  此外,他还钻研文学、历史以及中国古典哲学。他关注一些文化现象以及文化理论,学校图书馆这一类的书成了他的“专利”;他对一切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常常留恋于南京各大展览馆、博物馆,从那里汲取艺术的营养。他的文学作品以突出的“哲辨”特色,先后在《诗刊》、《飞天》、《青年诗人》等大型刊物上发表,有的诗作还入选《中国诗萃》、《中国当代诗人自选代表作》等大型书系中。2001年,学校首次设立文学创作奖,周文明又成为该奖项第一位获奖人。几年中,他发表的作品近10万字。

  而他的每篇作品几乎都是在深夜完成的。那时,喧闹一天的校园都沉睡去,只有周文明醒者,孤零零地徘徊在校园小径上。月光时而如水,时而似雾,他的思绪也时而流畅,时而沉重。

  这样的思索是痛苦的,而痛苦的结晶,常常又会结出智慧的甘果。目前,周文明将全部的思考,融入小说《夜城》的创作中。在这部小说中,年轻的诗人用冷峻的笔触,揭示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大学校园与社会产生的碰撞,他向人们展示的是当代大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也许并不全是美好的,但却发人深省。

  也许有怀疑,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年轻诗人的新作,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