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天舟一号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仰望星空 逐梦而行

发稿时间:2017-06-14 09: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天舟一号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六年磨一剑成就大国航天梦。剪辑:綦志鹏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装测试厂房内,天舟一号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和他的团队正盯着监控页面上的数据,丝毫不敢松懈。

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于磊供图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的第二天,于磊便立刻返回北京飞控中心加入24小时双岗轮班。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任务才刚刚开始。4月23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4月27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六年磨一剑,而今试锋芒。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如今历历在目。“看见自己亲手研制的航天器被送上天,这一刻的心情难以用语言形容。”激动之余,于磊的内心却又难得的平静。“把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个设计方案做到极致,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本身就是在践行航天梦。”于磊说。在他看来,每一个航天人,都将成为一颗螺丝钉,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逐梦而行。

  一个型号的成功,从不只属于一个人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着天舟一号的电总体设计工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于磊供图

  于磊将自己的团队比喻为电力的“大管家”。从能源系统、信息系统、软件顶层设计再到电磁兼容性设计,简单来说,只要与航天器电力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电总体的管辖范畴。

  被称为“太空加油”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的“绝活”之一,也是此次任务的最大亮点。“天舟一号进行了高速信息系统及能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验证,将为空间站的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在于磊看来,天舟一号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平台,而这种新,体现在各个技术细节上。

  回忆起刚接到天舟一号研制任务时的心情,于磊坦言,压力很大。他深知,天舟一号作为重点型号,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完成方案阶段、初样阶段、正样阶段完整周期的研制,工作时间点都是倒排的,而且很多都是开创性的工作,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虽然已在航天领域工作10年,于磊却仍旧觉得自己“经验不足”。“当面临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要从顶层思路上缕清头绪,找准需求,不要上来就蛮干,否则很容易陷入细节中却达不到预期指标。”老主任设计师刘宏泰的鼓励和点拨,让于磊仿佛吃了颗“定心丸”。“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具体工作、带领团队和工程实现都大有裨益。”于磊认为,这就是航天人的传承,“任何一个型号的成功,从不只属于一个人,必定凝聚着无数人的付出与汗水。”

  只要货船连着电,我们的团队就一直在

  无论是100伏高压全分散配电系统和高压锂电池的应用,还是货船“天基”为主的测控体制和内部以太网高速信息系统,再到针对载荷单独规划出供电、信息流,从强电到弱电,电总体团队要建立的,是一套套全新的电子和信息系统。

  “天舟一号采用的很多技术都是从无到有。”于磊认为,天舟一号研制任务难度最大的就是新技术的验证。“比如新的供电体制要比之前的传输效率提高了至少将近百分之八个点,而新的供电体制面临着供电方案的变化和器件设计的支撑,需要进行大量的突破性实验工作。”

于磊和团队在发射场总装测试厂房进行电测。于磊供图

  天舟一号正式发射前,需要在文昌发射场进行数据量比对工作,既要将发射场的测试数据与北京同期类型数据进行比对,还要将所有产品的数据与历史产品数据进行联合比对。一万多个测试数据,一万多条数据曲线,整个团队连续奋战了好几个白天黑夜。

  天舟一号发射那一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于平日的每一份精益求精,也来自于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在天舟一号研制队伍里面,有一个‘给力’的团员先锋队,他们的平均年纪不到三十岁,难度越大的工作他们越是冲在前面。”于磊说。

  由于天舟一号采用了新的供电体制,供电系统方案和设备供电接口都是全新的状态。几百台设备,如何去判断加电状态?“为了在首次加电前彻底放心,团员先锋队的王宏佳带领大家编制了一本一百多页的测试细则,把整船一万多个接点的测试评价方法全部涵盖在内,一干就是几个通宵。”这样的加电测试,陆续又做了多次。于磊自豪地说:“从最初开始,整船加电就很让人放心!”

  团队副主任设计师李光日,负责整船飞行程序的研制,上万行飞行程序控制着飞船在轨的任何一次动作;总体电路负责人王林涛和李慧军负责整船电缆网的研制,成千上万个电缆接点更是飞船的每一根神经……自2015年11月初到2017年4月,整船加电超过1900小时,平均每天10个多小时背后,是长期连续无休、每天超过12小时的工作,而这只是电总体工作的一部分。于磊说,只要货船连着一点电,他的团队就一定在。

  仰望星空,必先脚踏实地

  2015年底,于磊的龙凤胎儿女诞生。陪伴了妻子两天,于磊就匆匆回到岗位。“结婚时正值天舟一号方案阶段,我请了几天假办婚礼,到现在还欠我妻子一个蜜月。”说起家人,于磊满心遗憾。他告诉记者,平时很少与妻子一块儿吃饭。“我们的工作是涉密的,我只能告诉她我在加班,不能告诉她我在干啥。”

  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天舟一号研制团队的年轻人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边是刚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一边是进入型号运转阶段工作量增加,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团队中负责软件和系统电磁兼容设计的王静华和孙犇也从无怨言。“大家平时工作忙,走的都很晚,碰到试验任务和紧急情况,甚至通宵工作,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在于磊的印象中,自己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我们团队成员牺牲假期的太多了,习以为常,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证型号成功。”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电测现场工作人员合影。于磊供图

  仰望星空,必先要脚踏实地。对于于磊而言,这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正是从事航天事业的魅力所在。“航天事业就是一个平台,它对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是很难得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秉承平常心,将严格和细致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于磊始终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航天工作者,自己赶上了好的机遇。“工作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切切实实地发展,以前不敢想的创新技术、创新指标,现在一个一个的攻克和实现了。”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新技术的运用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发展空间大有可为。”(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责任编辑:秦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