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房改革工作纪实①丨航天学院:抓住机遇 破解难题 以改革为契机发挥公用房使用效能

发布时间:2022-05-16浏览次数:598作者:朱旭东、吴莹来源:国资处、航天学院供图:国资处、航天学院责任编辑:彭丽审核:孙占久

字体:

编者按:公用房管理改革是推动建立资源使用的成本意识、提升公用房使用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本年度学校的重点工作任务。2022年是学校正式实施公用房管理改革有偿收费的第一年,为便于各学院制定院级公用房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盘活学院公用房资源,推动公用房合理使用,学校将陆续刊发部分学院公用房使用管理改革经验供各学院借鉴。

 

公用房资源的高效使用,是推进高校内涵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学校各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公用房资源日益紧张,为了缓解用房矛盾,合理进行公用房动态调配,近10年来,校院两级均积极探索,探寻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可行方向。

 

2019年,学校将公用房管理改革提上工作日程,上半年,国资处指定航天学院为公用房调配管理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以积累改革经验,探寻改革成效。2020年学校发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明确公用房校院二级管理,学院内部用房有自主调配权,学校对学院用房按照定额配置、超额有偿的原则进行管理,学院内部自行出台核算收费方案。2021年学校发布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用房定额核算管理办法》,明确了校院核算标准,为学院内部进一步制定院级公用房使用管理方案提供了依据,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院史院情等设置内部公用房调配方案,以期更好地激发学院活力。

 

航天学院是学校2006年新成立的工科学院。学院自成立起,一直饱受公用房紧缺的困扰,公用房问题是长期制约学院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在学校规划建设航天学院楼之际,航天学院第十三次党政联席会决定加强对公用房的管理,拟以“收费调节、动态调整、物尽其用”为原则分配公用房,之后学院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征求了意见,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支持。因为收费依据、收费支出等需要进一步明确,该方案未能顺利推进,但学院也感受到了教师们迫切希望开展公用房改革的意愿。

 

2018年底,航天学院完成了《航天学院公用房配置调节管理办法》的起草,并于2019年1月份在正高、副高、中级三个层面召开教师座谈会征求意见。2019年上半年,学校指定航天学院为公用房调配管理专项改革试点单位,改革进度进一步加快。2019年9月,学院以邮件方式将经过多轮修改的方案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2019年10月,在航天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活动中,认可学院公用房改革方案教师占比为96.6%。2019年11月,《航天学院公用房配置调节管理办法》在学院教代会上顺利通过。

 

同时,在学校的部署推动下,学院该项工作得到了国资处、科研院、财务处的大力支持,学院公用房调节费专项账号、可支出调节费项目等问题一一得到解决,打通了改革的关键环节,保障了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制定的公用房配置调节管理办法,学院于2020年上半年开展了学院新大楼的使用规划,在保障教学用房面积、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基本办公面积和其他功能用房面积之后,教师们根据实际需求申请科研用房,并在搬迁之前完成了2020年下半年公用房调节费的缴纳,随后7月份学院新大楼正式交付,学院于暑期顺利开展了搬迁工作。

 

航天学院公用房调节管理办法出台至今已运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切实发挥出了调节作用。办法出台前,学院新大楼的规划布局有很大的难度,难以找到一个标准评判出各团队应该分配多少公用房资源,各团队申报的用房需求总面积远远大于可分配面积。办法出台后,各团队教师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申请,学院大楼内还能预留部分发展空间。公用房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实验室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本着“取之于公用房、用之于公用房”、“取之于教师、用之于教师”的原则,对于收取的公用房调节费,经学校相关部门同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将之用于学院楼宇文化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基础维修等公共支出,让广大师生受益。截止目前,学院已经通过公用房调节费开展了两期楼宇文化建设工程,以“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树人”为目标,将航天精神融入于学院的环境中,将学院、系、实验室的概貌和文化体现在室内室外,将学院师生的风采精神面貌展现于各个区域。此外,学院在建设教学实验室时也有了固定的经费来源,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更好的基础和保障。

 

总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审时度势,借助学院整体搬迁的契机,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响应绝大多数教师的发展需求,打破计划经济的固有思维,借鉴市场调节的手段,设立了适度的公用房持有成本,通过广泛而严密的民主程序,破解改革的难题,使公用房效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较好的实现了“收费调节、动态调整、物尽其用”的改革目标。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持续因地制宜,不断修订完善改革方案,为将学校建设为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