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 | 人事处/高级人才办:栽大树、育新苗,人才之林初成荫

发布时间:2021-06-22浏览次数:2371作者:谈静艳来源:人事处/高级人才办供图:人事处/高级人才办责任编辑:王雨竹审核:崔海涛

字体: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决胜之年。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全方位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工作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立体展示南航成就、响亮回应南航担当,学校新闻网特开辟“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专栏,刊载各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作为和成绩,展现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志在超越的情怀与担当。


栽大树、育新苗,人才之林初成荫


“十三五”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落实好创新人才战略规划和资源储备,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动把握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及“两个大局”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并努力解决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围绕“栽培大树”和“选育新苗”双管齐下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以创新驱动力和扩大自主权激发学院高水平师资引育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动能,为学校早日建成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矢志不渝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正所谓“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学校围绕“一个中心、五路并举”的战略布局和学科特色,以国家级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重点,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和创新性实践,以纵向制度建设和横向组织保障夯实人才工作根基。依“制”而立,近几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海内外人才招聘工作方案》《“长空学者”计划实施暂行办法》《“牧星计划”实施暂行方案》《“钱伟长讲座教授”聘任实施办法》《2020—2022年岗位聘任与管理指导意见》《二级单位绩效薪酬分配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人才引育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薪酬激励体系”三大紧密融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筑牢了学校人才队伍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依“制”而行,成立了校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和院级高水平师资引培工作组,形成了由学校、院系、学术团队到教师组成的学术治理体系,由人事处/高级人才办、党委教师工作部、科研院、国资处、研究生院、国合处、财务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服务保障体系。纵横交互的矩阵式人才引育网络,为每一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南航人助力奋斗。凭借制度优势和体制创新,学校人才工作在健全高层次人才集聚机制,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育瓶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制度建设顶层设计


“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两院院士6人,其中力学家郭万林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叶培建院士受聘为航天学院院长,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专家单忠德院士任我校校长。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专家范维澄院士、控制科学专家段广仁院士、空间天文学专家常进院士受聘我校“钱伟长讲座教授”。五年新增国字号人才96人次,在“十三五”之初的存量基础上实现翻倍增长,圆满完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建设目标。以学科汇聚人才,以人才繁荣学科的良性态势愈发显著。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等高峰优势学科国家级人才占全校总数的65%,创新人才高地初步构建形成。材料、土木、理学、管工、计算机、马哲等学科领域实现了国家级人才的突破,高端人才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江苏省首批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五年来,学校人才队伍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全面结构优化,一支由院士领衔、优秀青年人才辈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正在加速形成。


坚持自主培养,持续加大拔尖人才引育力度


正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面对“十三五”初期,高端人才资源短缺,师资自主培养乏力等现实问题,学校瞄准一流目标、提升内涵建设,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确立了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目标。2017年3月,学校出台《“长空学者”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开辟了长空学者专项培养通道,为青年学者们提前规划成长路径,抓住学术产出最佳时机、争取更大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倾斜性政策平台支持,有效激发和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结果导向论者会说:“政策的好坏关键看实施的成效。”事实上,学校更注重服务群体的切身诉求。为了让青年学者能在更加适宜的政策环境中成长,书记、校长每年组织“长空学者”座谈会,悉心听取入选者们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人才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在广泛调研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学校不断优化调整遴选和培养政策。2018年出台补充细则,扩大了“长空学者”遴选范围,细化了研究生招生指标单列制度、国际学术交流资助制度、支持配备和资助校外导师制度等,为“长空学者”冲击国家人才计划全面助力。为拓宽人才培养层次、丰富人才培养路径,学校在“长空计划”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创新实施“牧星计划”、“领航计划”,三大计划系统推进、多向发力,已成为学校加快“三航”领域、国防特色人才自主培养的助推器、孵化巢,国家级人才的后备队伍自主培养初显成效。


 

“长空学者”学术沙龙    

 

三年来,学校共遴选出“长空学者”143人,各学院、各部门通力协作落实“长空学者”计划,促进优秀人才释放潜能、快速成长、脱颖而出。“长空学者”共入选各类人才工程80余人次,其中新增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2人次;首批18名“长空英才”已有13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学校高度重视“长空学者”在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组织实施“长空学者”青年骨干专项培养计划,近三年共有14人成为业务、管理“双优”的双肩挑中层领导人员。


坚持一流水准,着力构建全球人才选聘体系


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为在全球人才竞争中抢抓先机,学校按照“学科引领、校院联动、精准发力、灵活高效”原则进一步优化了海外人才队伍的建设思路,强化海外引才平台建设。2017年至今,连续举办六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洲等国家举办十余场“长空论坛”海外分论坛及人才见面会。经过三年的探索和积累,学校已与海内外千余名青年人才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国际一流人才的引聘工作网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年来,海外参会学者中10余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同时,学校积极打造前沿引领、学科交叉、国际接轨的人才聚集新平台,依托国家级人才团队、特色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重大项目等平台支撑,灵活高效引聘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第六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云论坛


学校积极实施“海外人才拓展计划”,设立海外招聘专项经费,支持学院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在疫情发生前,学校每年组织或支持院系海外招聘、走访数十次,投入经费近百万元;依托现有高层次人才、院系领导、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声望,以及公派出国教师、海外引进教师的国际合作交流优势,广泛开展人才推介工作;面向全球选聘驻海外人才办主任,积极开拓延揽海外优秀人才的渠道,从零起步,建立起常驻欧洲、北美、澳洲的人才招聘宣传网络;建立了人才引进绩效考评与奖励机制,强化学院人才引育主体责任,引导全员投入,力荐人才。

 

“长空学者”德国、北美、法国、荷兰分论坛

各学院海外招聘宣传活动


坚持学科引领,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正所谓“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十三五”初,与国内同层次高校相比,我校专任教师规模相对偏小、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竞争优势相对偏弱。对此,学校明确定位、多措并举,持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通过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密度、学术浓度和创新力度。一是大力推进人员引聘机制改革。立足教师分类聘任和差异化管理,实施“高级职称岗位直聘”、“高级职称以聘代评”制度、学院高聘制度和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制度,构建A轨与B轨、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的国际通行聘用机制,规范聘用管理、注重激励考核、畅通晋升通道,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加速高质量成果产出。二是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围绕高水平学术导向,在人才引培过程中建立突出师德师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力破“五唯”,实行差异化评价;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强化聘期考核,实现能上能下,优绩优岗。有效解决了人才考核形式化、人才评价趋同化等问题。三是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积极争取校外政策资源,全面整合校内优势资源,院校合力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分配体系,增强激励性和导向性,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


四是加快推进学院办学自主权。扩大学院师资引聘权、副高职称评审权、岗位绩效考核权,逐年完善以学院为主体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激活学院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引导学院聚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规划,扎实推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五是实施高端人才柔性引聘体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结合学科特色和行业优势,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体系,重点围绕“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的建设,精准分析,提前布局,着力引聘一批领域内的成熟型人才,加快柔性引聘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提增学科发展内涵和建设质量。六是构建促进人才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对于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专项人才奖励;支持学院“一人一议”自主调节和补充优秀人才待遇条件,激励学院精准定位、着力高端人才的引聘和培育,全面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


学院师资引聘自主权汇报交流会

准聘长聘制度政策汇报解读会


通过机制创新,强化改革合力,优秀师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五年来,学校着力高端,在力学、集成电路、控制科学、网络安全等领域,成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13人,通过院士等国家级人才团队成功引聘国家级青年人才11人;绿色通道引聘学科领军人物和青年拔尖人才20人;柔性聘任师资达到近百人,其中“钱伟长讲座教授”13人,海外顶尖高校教授14人,行业专家10人。同时学校聚焦学科,精准引进专任教师567人,新聘教师中,近90%的青年教师三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专任教师博士学位率由“十二五”末的64.8%增长到“十三五”末的80.9%,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近70%,45岁及以下师资占比约60%。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全面部署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整体效能,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形成了集聚天下英才的引才氛围和人才与学校事业同发展的育才机制。一系列发展成果得益于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得益于各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得益于全校教师员工的团结协作和锐意进取。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人事处/高级人才办将立足“两个大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自觉肩负起人事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紧扣“十四五”学科布局和师资规划,依据“优化职能、释放动能、激发潜能”建设原则,进一步激发人事制度改革活力,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集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合力,加快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心怀“国之大者”,为学、为事、为人发挥示范作用的“大先生”,助力学校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为推动学校“五高”新格局和学校跻身一流大学群体持续奋斗,为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