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丨理学院: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共同谱写理院新篇

发布时间:2021-06-21浏览次数:1368作者:卢逸来源:理学院供图:理学院责任编辑:王雨竹审核:王春武

字体: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决胜之年。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全方位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工作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立体展示南航成就、响亮回应南航担当,学校新闻网特开辟“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专栏,刊载各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作为和成绩,展现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志在超越的情怀与担当。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共同谱写理院新篇


“十三五”以来,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 以“学科内涵为牵引,基础教学为核心,特色成果为支撑”的发展思路,“人才强院,教研并重、理工融合、特色发展”的发展方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全体师生“撸起袖子加油干”,圆满完成“十三五”的既定目标,学院党建工作、事业发展取得双丰收。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支部作用发挥有力


一直以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两坚持两促进”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下好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盘棋”。


坚持政治引领,促进党建与业务同抓共管。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 100%落实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发挥“双带头人”在推动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头雁效应。围绕“理科振兴计划”、岗位评聘等中心工作,学院党委带领院班子、“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书记到校内外开展工作调研、支部共建,既研讨党建工作,也探索合作空间,为推动理工融合搭建平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学院党委将防控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政治任务来抓,面向全校学生发起“南航线上教学学生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471份,确保线上基础课教学不打折、不停步、不缩水;通过党建“三个一”制度、“1+4导学活动”、开展“谈心谈话关爱月”等,促进学院班子紧密联系师生,了解师生需求,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校内支部共建


“1+4”导学活动


坚持思想引领,促进思政工作育人新格局。做好每位党员、每个基层党支部的“末端落实制”,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每位青年党员教师100%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或“1+4”导师,抓实学生学业支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每个基层党支部牵头推进课程思想建设,现已推出《文科物理》江苏省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思政课“当马克思遇到爱因斯坦”获江苏省微课竞赛一等奖,抗疫思政公开课“物理学家的不朽战疫”受到了新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被江苏省教育厅官网转载。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党团青年新时代讲习所”、“年度人物事迹分享会”等,将学习的覆盖面和效果延伸到更广泛的青年学生和老师,让每位党员、每个基层党支部都成为思政工作的坚实堡垒。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党团青年新时代讲习所


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方


紧扣学校“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通道,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同频共振。


第一课堂抓质量、抓精品。学院重视第一课堂教学,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一是抓好顶层设计。五年来,新增应用统计学本科专业;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落实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完成5个公共课程群的负责人聘任,为第一课堂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教师主体。建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教授100%承担本科教学,新教师实行助教制度,组织学院第一届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切实让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之中。三是抓好课程改革和建设突破口。强化过程化考核,改革《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实施雨课堂、翻转课堂等互动式课堂教学,在长空学院、重修班等20多个不同层次教学班中均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五年来,培育江苏省教改项目2项;江苏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4门;《物理与艺术》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编纂教材10部,其中3部获批江苏省重点教材;1部教材被江苏省推荐参加“全国优秀教材奖”评选。


                  应用物理系教师阚彩侠与学生交流                数学系教师王姗姗与学生交流


第二课堂建体系、全覆盖。学院改革传统的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知识基础、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学习支持辅导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一体化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通过双中心协同建设,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培育师生从游生态、体系化建设科创平台。五年来,一是学生数理素养不断提升,学院学生在全国数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物理学术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22项。本科生升学率持续提升,2020年达56.7%,创历年新高。二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了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以及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为代表的先进团队和个人。三是成果影响广泛,在2015年全国第二届高校理学峰会、2019年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研讨会上做专题介绍,北大、清华、北航、西工大等70余所高校观摩学习建设经验。


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塞银奖团队与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合影


优化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工作提升有位


自2017年,学校十六次党代会提出“学科固本强基计划”。2019年,校党委将“理科振兴计划”作为学校11项重点工作之一。学校不断加大对基础性学科的支持力度,强化理科支撑作用。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要求,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三航特色”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深化学科内涵建设,学科优势和特色逐步凸显。


学科影响力稳步提升。按照学校“理科振兴计划”的总体部署,学院制定“理科振兴计划”,激励高水平论文产出,促进ESI国际排名取得突破,推动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2020年,数学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0,成为我校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0的四个学科之一,今年,数学学科排名稳步提升,较去年前进100余位;2021年3月,我校物理学首次进入全球前1%行列;5月,数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行列。


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理学院是基础学科的核心,又是新兴的交叉学科生长点。五年来,数学学科形成了数学与信息类学科交叉、数学与力学类学科交叉、数学与民航类学科交叉、数学与经济类学科交叉等四个交叉优势方向;物理学科形成了以材料物理与化学、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光学与空间光学为主攻方向的物理学科布局。2016年数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成为“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获批工信部重点学科;2018年物理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我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联合申请并获批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020年,主持申报的“飞行器数学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和“空天信息材料与物理”两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实现了数学和物理学科省部级实验室零的突破。


“飞行器数学建模与高性能计算”、“空天信息材料与物理”两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做好人才引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有效


学院始终坚持“引、培、聘”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提增量,弥补学院学科人才体量小的短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质量学科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人才梯队,多维度加强教师考核,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常规师资、专职科研和博士后、外籍教师、高端引智4支人才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2人。其中,5人次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荣誉;33人入选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10余人次入选校长空学者计划。


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成效显著。学院重视人才引培工作,2019年,以学院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主体责任(讲师引聘自主权)改革试点获批为契机,制定实施《理学院人才推荐工作奖励办法》《理学院青年人才特区管理办法》,帮助优秀人才迅速成长。五年来,学院在国家级人才引培方面取得新突破,引进“国家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1名;新增江苏省“333工程”1人,六大人才高峰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5人;入选校“长空学者”计划7人。


凝练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工作推进有序


按照校十六次党代会“特色引领、交叉融合”的总思路,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现已在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编码与密码;低维功能材料与物理、微纳结构光物理及其应用等研究方向上形成特色与优势。


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极力推进理工融合研究。学院积极推动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防类项目的申报工作,鼓励教师在国防军口等领域开拓创新。依托“飞行器数学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和“空天信息材料与物理”两个重点实验室,学院新增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国防类项目(如火花、快速支持项目)取得突破,科研团队参与获批“两机”专项、173项目、民航专项、“人工智能+专项”和国防重大专项。


以原始创新激励为抓手,着力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衡量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学院制定了《理学院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办法》《理学院岗位聘期任务考核办法》《理学院亮点论文奖励办法》等文件,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近五年,学院教师在Science子刊、PRL、SIAM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12篇;12篇文章入选高被引论文,赵洪涌教授连续7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1项。


科学研究成果


伏洋洋在Science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站在“十四五”开局的起点,理学院将继续坚持初心、勇抓机遇、主动发展,切实推动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理科阔步迈进、为学校“双一流”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