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壁 | 孙建红: 对标“五高”,创新发展,建设一流民航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08浏览次数:1794作者:孙建红来源:民航学院(飞行学院)供图:责任编辑:黄钰、刘晓审核:王晖

字体:

编者按9月4日,我校召开2020年下半年干部教师大会。大会回顾总结了学校2020年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分析了学校未来发展形势,提出了学校近期及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为进一步推动会议精神落地落实,及时反映全校教师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思考与行动,我们特开设“回音壁”专栏,刊发干部教师代表学习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等。本期特刊发民航学院(飞行学院)院长孙建红的心得体会。


从2017年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到2018年校党委提出“推进民航特色办学”,2019年提出“加快民航特色办学步伐”,再到今年干部教师大会提出“推进签署‘部局共建’新协议”,可以看到,民航特色发展始终是学校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之一。新学期的干部教师大会,给学院全体师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下,对照学校“高站位办学治校、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标准学科布局、高质量科技供给、高品质校园生态”的“五高”新格局,民航学院(飞行学院)要不断改革创新,提振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保持奋斗恒心,做好学科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建设一流民航学院。

深化改革,深挖院内资源

经过27年的发展,学院逐步建成了国内唯一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备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院本科生人数接近全校1/4,是名副其实的教学大院。学科门类涵盖工管经文,但全院只有120名专任教师。针对师资规模小、生师比高,结构不尽合理以及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学院通过统筹规划,深化改革,深挖院内资源,不断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做好统筹规划,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借助学校学科调整,土木工程整体并入民航学院,给学院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目前,加强土木工程的融合发展,保持并继续发展空管新优势,积极谋划适航方向新突破,构建机场运行与建设新特色,促进飞行技术能力新提升,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发展的共识。

坚持引培并举,加快高水平师资建设。2020年国家级人才首次突破,新增青年长江1人,长空英才1人,长空之星1人。今后还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移栽大树,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天目湖资源,扩大青年教师引进,增大教师规模,优化生师比,降低教师课时数,营造学术氛围,助力学科发展。现已联系两位院士、一名杰青,初步完成各学科方向高层次人才布局。

实施聘岗改革,推动学院和教师融通发展。坚持“按需设类、按需设数、岗位分档”原则,围绕“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建设、学校绩效考核要求、民航特色发展”进行岗位职责分解,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考核与预期结合”进行岗位评聘。此轮聘岗改革中,学院近30%的岗位发生变化,其中教授岗位变动率22.2%。通过聘岗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院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到位。

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一方面,通过压担子,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和要求,激发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使教师主动对标岗位要求,积极投身学院发展规划,形成共谋大事的氛围。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在国外访学、项目申请等方面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截止八月底,学院今年科研经费已超过四千万,五项联合基金重大项目上会,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交叉融合,汇聚校内支援

郑永安书记曾指出抓学科建设的总思路总方略,要毫不动摇坚持 “三航”特色,全校办“三航”;毫不动摇坚持用信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三航”,不断赋予“三航”特色新的内涵;毫不动摇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学院将不断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增强集群优势。

一是围绕需求,加强协同,强化科研。面向国家空域系统、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四强空管”“四型机场”行动方案、通用航空等行业重大发展需求和总体部署要求,重点围绕空域系统协同化与智能化、民机智能维护、航空器人为因素与运行安全、通航运行及无人机管控、综合交通规划与机场工程等5个特色科研方向,与航空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加强协同,共同开展民航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二是成立民航未来技术研究院。单忠德校长指出,通过建立健全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推动相关学科交叉平台的实体化运作,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工科、理科、文科跨界协同,深度交叉融合。学院将通过研究院的建设,破解画地为牢,进一步加强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汇聚一批国内外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团队,开拓新的民航科研领域和市场,建立政-产-学-研合作体,使研究院成为民航科技领域高技术应用研究基地和决策咨询基地,成为智慧民航体系内一支不可或缺和引领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

三是借助学校顶层设计,集成校内学科优势,建立民航学科群。坚持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一流特色发展,通过优化整合现有校内相关学科方向,构建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核心,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大外围的民航学科群,协同校内相关学院的专业、师资、平台等资源,加快民航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步伐,力争到2025年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开放创新,广结校外“良缘”

随着十九大“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航业层面,都给我校民航特色发展创设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和机遇。郑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校正在推动工信部、民航局签署共建南航协议的工作,内容更加具体、支持更加全面。作为学校民航特色发展的主要建设载体和单位,学院将广结校外“良缘”,加速汇聚优质办学资源。

一是深入推进部局共建内涵建设。完善民航董事会体制机制,加强与董事单位的沟通交流,关注行业实际需求,使董事会真正成为校企间紧密结合的纽带,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学校“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做好发展规划,把学院建设成为我国民航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础前沿研究、高端产学研合作以及高水平国际合作基地。

二是强化航空民航行业领域合作。加强与航空工业,中国商飞的联系,特别在国产航空器适航领域,加大合作,构建平台,做大影响,重点面向国产飞机持续适航关键技术,力争成为中国民用航空适航领域的生力军,践行民航人厚德载物、用天为民的家国精神。

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国家民航运输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引领,汇聚国际知名交通领域专家,与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瞄准大交通领域研究热点,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为民航特色发展搭建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为学校“三航”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民航特色发展是全体南航人的期望,更是民航学院(飞行学院)全体师生的一项事业,干事业就要有久久为功的恒心。一是要瞄准目标。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是前进的动力。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站在国家、行业和学校发展的大局来看学院办学院,进一步明晰近期重点工作和长远发展目标,带领全院教工树立一流目标,既要纵比看成绩,又要横比看差距,发扬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力争各项工作都能取得突出进展。二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工作落实,如加强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落实校领导亲自筹划的与28所、中南空管局等建立联合研究平台。但如何真正将这些平台建设好,需要我们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不抓出成果不松手的恒心和韧劲,全力以赴将工作干成干好干出成效。

民航学院(飞行学院)因民航而生,伴民航而长,未来还将以民航而强。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将始终怀揣民航强国建设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民航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