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南航无人机系统亮相国庆阅兵式的背后:十年磨一剑,今朝扬国威!

发布时间:2019-10-31浏览次数:2520作者:王伟来源:中国科学报供图:王伟责任编辑:审核:王静

字体:



南航无人机系统外场试验团队


60余年来,南航人以一个又一个开创性的无人机型号为国家装备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并逐步成为国内无人机研究的重镇之一。

本报记者 王之康 通讯员 王伟 彭丽 刘向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除了抢占C位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无人机作战方队以其装备的优异性能,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比如,作为无人作战模块的第一方队,参阅的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侦察校射无人机、小型近程侦察无人机、中程高速无人机4型装备,具有战场侦察、目标定位、火炮校射、火力引导和打击毁伤效果评估等功能,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这当中,中程高速无人机系统与一所高校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工信七子”之一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十年磨一剑

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当时,我国启动了中程高速无人机系统型号研制招标工作。”南航无人机研究院时任院长、现任党委书记曹杰向记者介绍,南航从国内数家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该项目。

成功获得项目的背后是南航在无人机领域数十年的深耕和积淀:南航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之一,从1958年至今,成功研制了“长空”“翔鸟”“鸿雁”“飞鹰”“锐鹰”等多个系列的无人机系统,拥有从低速到高速、从固定翼到旋翼、从低空到高空、从金属材料到复合材料的系列产品研制能力。60余年来,南航人以一个又一个开创性的无人机型号为国家装备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并逐步成为国内无人机研究的重镇之一。

不过,虽然争取到了项目,但在研发初期,团队却遇到了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人员不足且资历欠缺。”曹杰参与了该型无人机系统的整个研制过程,至今仍然对当初的困难记忆犹新,“那时候老同志们刚退休不久,团队成员都只有三十多岁,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

而且,当时研发队伍仅有50多人的无人机研究院,还承担了另一项国家重点型号的任务,因此,大家的工作量成倍增长,熬夜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很多时候还要通宵达旦。

抱着“在型号摸索中成长”的信念,这支年轻的队伍毅然挑起了重要型号研制任务的大梁。

在重要型号研制前期,在国内相关领域领军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上千个日夜废寝忘食地演算数据、反复试验,研制团队终于按照型号研制流程,把众人的智慧结晶装进了这型无人机。

啃下“硬骨头”

无人机试制成功之后,研制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紧随而来的是更为艰难的试飞任务。

“无人机试飞需要足够大的空域,在无人机进入外场试飞与调试阶段后,试飞场地只能选在西北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滩。”该型号无人机系统总设计师张才文介绍道,所有科研人员每年都有数月甚至半年时间待在西北人迹罕至的地方。

团队在西北戈壁进行试飞时,驻地距离试验场有100多公里。每天中午,他们只能站在现场,顶着风沙吃早上带来的快餐。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个月。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他们常常是手里抓着馒头边吃边干。

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担心无人机的材料与发动机受损,就用自己用的遮阳伞遮盖无人机,并用扇子给无人机降温;遇到严寒天气,矿泉水冻结成冰,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将冰块焐热成水再拿来喝。

曾随团队赴高原采访的南航党委宣传部教师周天博回忆起当时现场采访时的情景,仍然对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刺骨的冷风记忆犹新。为了赶在早晨抵达海拔4000多米的试飞点,他们凌晨3点钟就从驻地出发,还遭遇了下雪封路、车辆被困途中长达几个小时等困难。

端着摄像机就已经感到眩晕的周天博,记录下了在零下20多摄氏度,虽略显迟缓但仍一如既往的团队合作,“这次采访带给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多的是心灵的冲击,这种航空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震撼。”周天博感慨道。

张才文介绍,有一次,他们在距离公路10公里的戈壁上布设靶标,任务结束时天已经黑了下来。由于手机没有信号,他们分不清方向,也看不清道路,只能一点一点摸索前进,因为戈壁滩并非一马平川。那天,他们到公路边时已经半夜了。

有时,由于空域紧张,他们只能在夜间进行试飞,一整夜只能演练一个科目,而等待一整夜却没有可演练的空域也是家常便饭。

长时间、远距离地离家进行科研任务,年轻的科研人员难免会有一些情绪,但却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国家能将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南航,是对学校无人机研制实力的认可,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张才文说,大家最后终于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为我国军队提供了一型技术性能先进的无人机系统。

全力为阅兵

装备工程部部长赵剑峰介绍,此次阅兵集中展示了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成果,部分全自主研制的先进装备是首次亮相,“南航的中程高速无人机系统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从今年年初开始,为做好阅兵任务的保障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包括领导小组在内的保障机构。

无人机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高度重视,即便在团队进行另外一项重要型号任务外场试验的时期,仍然抽调精兵强将,全力保障阅兵任务的执行;型号总质量师陈喆之前因身体原因在家休养,但为了此次阅兵,仍全程参与相关保障工作。

南航无人机研究院试飞中心的赵帮俊跟随无人机系统前往阅兵训练场,一待就是四个多月,日复一日地进行无人机作战方队的保障工作,一直坚持到阅兵结束,并将部队授予南航的锦旗和奖章带回学校。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这支科研团队十余年如一日,战严寒、斗酷暑、抗雨雪,戈壁滩、大漠里、高原上,不舍昼夜,支撑他们的是航空报国的精神和信念,他们以实际行动向祖国交上了一份最好的答卷。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