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丨乔新:航空人的精神基因

发布时间:2019-07-03浏览次数:3283作者:张小斐 温才妃来源:中国科学报供图:新闻中心责任编辑:王伟审核:王晖

字体:

今日,《中国科学报》以《乔新:航空人的精神基因》为题,刊发我校航空学院92岁退休老教授乔新近70年航空报国的精神和事迹。现转发全文:



一个追逐于时代脚步的航空人不能停留于过去,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的现实,为人民服务。只有深刻理解飞行器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刻,不能只记书上的公式和知识点,要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框架。

在东华湖畔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楼里,有个独特的身影。

他已92岁高龄,但并“不服老”。他热爱古典音乐,时常骑着自行车穿梭校园。更难得的是,他心系国家航空工业发展,心系学生与教学,不断为高等教育与航空梦想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退休教授乔新,身上有着不一样的航空报国故事。


在艰难中自力更生


乔新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幼时的他曾亲眼目睹泸州轰炸,火光冲天,触目惊心。当时的中国没有空中力量,无力反抗日军轰炸,中国没有制空权,保障领土与人民安全的航空梦想就此在乔新心里扎下了根。

他立志要学习当时国家最稀缺和宝贵的知识,在求学路上,他放弃了北大、放弃了国立中央大学,毅然选择了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丰富自身学识,学习专业知识,为有朝一日投身祖国建设时刻准备着。

1950年毕业,解放军到交大招兵,乔新怀着保卫国家的满腔热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军区空军工程部特种设备处任参谋一职。

回首那段红色岁月,乔新兴奋地说道:“当时没有工资,在部队的整个时期都是供给制,但每个参军的同学都怀着无比的自豪感,为新中国的建设忘我工作,添砖加瓦。”

乔新说:“中国要发展,国家要强大,就要自力更生;而要自力更生,就要保持自己求真求实的精神,任何时候都要艰苦奋斗。”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整个航空工业基本上处于零的状态。为了提高防空能力,我国在陆军基础上,建设人民空军。在苏联帮助下,从苏联开来一个米格9空军师,从国内改编一个陆军师,从航校调来飞行员、机械师,中苏的干部一一对应,几个星期交接完成,苏联方归国,中国的空军师就此建成。

乔新知道这一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把每一次和苏联专家交流的知识要点都牢牢记下,仔细研究每一个疑点难点。求真求实的精神没有辜负他的厚积薄发,也为他一生所实现的重大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年,海军成立海鸥601研究室,从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海军科研处和海军二海校调师生前来参加,设计室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领导,李定夏为设计室主任,乔新任总体组长。

为了挺进西沙,保卫南沙海域,组织要求设计能够抗2米以上浪高的水上飞机,而“别-6”水上飞机只能抗1.5米浪高。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知所措,虽说是飞机设计,但毕竟要进行水面飞行,又不能变成一类,研发一度陷入困顿。为此,乔新带领组员们夜以继日地学习快艇知识,不拘泥于现有理论与技术实践,结合飞行器知识与船舶知识,不断攻克水上飞机的难关,终于完成培训新人的任务。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工作之余,组员们还要挖野菜送海军学院食堂煮稀饭充饥。但简陋的条件、物资的匮乏,永远不会阻碍航空人前进的步伐,他们求真求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国家航空事业提供了不竭动力。


坚守航空报国初心


投身航空事业60余年来,乔新有一些难忘的片段、故事。

1951年,为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培养短缺的航空专业人才,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南京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并于1952年成立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邓永清任第一任校长。邓永清邀请了包括乔新在内的一批航空技术人员到南航工作,乔新怀着投身国防建设培养航空人才的初心,入校任教。

60多年来,乔新见证了南航从最初的三栋楼到两个校区,再到“一校两地四区”的规划建设;从航空专科院校发展到“211工程”重点本科院校,再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回忆当初,来到南航之后,乔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南航一号”。这是应海航司令部、作战部、工程部、军械处的要求设计的一款拖靶飞机。就在莱阳机场试飞,试飞完成后交付部队。

“南航一号”设计完成以后,乔新接到调令到112厂,并在其设计室的帮助下完成雄鹰302(“强-5”)的设计。说起这段经历,乔新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他感慨,就像孔子当年带领72贤人,他带领着12名南航四年级学生在研发基地一起艰苦奋斗攻难关,完成该机部件、总体设计的全部图纸;起早贪黑4个月内做出1:1的样机,送北京空司刘亚楼将军批准样机鉴定,接着奔赴南昌,指导由六十名三年级学生参加部件设计的全部图纸。尽管环境十分艰苦,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无比自豪,因为“强-5”的成功研发,将填补国家对超音速强击机的需求,后来果不其然成为中国第一种出口的自行设计作战飞机。

乔新这样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报国初心,像灯塔一般照亮着航空事业前进的道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一片空白到逐渐强大、自信自强,从改进国外引进的机型,到自主设计生产并出口。

1985年,“强-5”飞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从1958年设计到1985年获奖,27个年头让乔新尤其难忘。“做一个项目不要半途而废,“强-5”受到了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起起落落,但不管怎样,坚持就是胜利。”实际上,“强-5”量产了八九百架,并出口了多个国家,受到了飞行员的普遍好评。虽然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已退出舞台,但其光荣历史不可磨灭。


教书与育人并重


“新一代年轻人要在前辈的教育中学习成长、推陈出新,社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老一辈教师除了知识的传递,还要实现航空精神、爱国情怀的传承,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乔新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从事飞机设计研究生培养工作40年,乔新培养了硕士生39人、博士生25人、博士后6人。如今,乔新已逾鲐背之年,他仍然坚守在宣传航空文化、传承航空精神的一线。他为校航模队建言献策,还曾被国家体育总局聘请担任2006年至2017年全国航模锦标赛科技创新评委会主任,积极推动我国航模活动的开展。

航模比赛勾起了他少年时期的记忆。乔新读大学的时候就代表母校交通大学参加航模比赛,手掷的木质模型扔向空中,一飞就是90秒,不仅拿下了比赛的第一名,而且纪录至今都没被打破。因此,当南航邀请他做第一任航模教练,他欣然答应了,并笑着说:“航模是手脑并用的运动,在航模队里没有书呆子,没有比这个运动更好的了。”

即便高龄,乔新依旧头脑灵活。退休后,他承担了第一届外国留学生航空航天概论课的教学工作。由于年轻时留美时间较长,对美国情况比较了解,他成为用英文上专业课的最合适人选,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一教学任务,为后来的教师开课作示范。考虑到留学生归国后,很有可能成为中外航空贸易的“信使”,他还自掏腰包带学生去景德镇、天津参观飞机。

在他看来“学习不能只知道要学习,而不知道如何去学,学习是一个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毛主席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他告诉后辈不要停止学习,上课求知、实践创新,飞机设计师要与工业生产结合、信息业的发展结合。

“一个追逐时代脚步的航空人不能停留于过去,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为人民服务。只有深刻理解飞行器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刻,不能只记书上的公式和知识点,要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框架。”乔新说。

乔新特别提到,飞行器设计需要的是“多面手”,一个设计师要知识面广一些,学会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要学习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与飞机设计相结合。”

他常把毛泽东的话挂在嘴边,“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也因此期待我国的航空事业在新征程中完成超越,更多大学生坚守航空梦想,不放弃航空本心,传承航空人的精神基因,接好精神“接力棒”。


新闻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7/34739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