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⑦丨聚焦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专访民航/飞行学院院长胡明华

发布时间:2019-05-15浏览次数:1612作者:民航/飞行学院来源:民航/飞行学院供图:责任编辑:王伟审核:王晖

字体:

编者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期初,学校召开2019年新学期干部教师大会,会上发布的学校11项年度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校领导和负责部门,为学校全年的工作指明了路线,描绘了蓝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将成为今后的主题词,各相关单位对照“路线图”,落实“军令状”,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年度重点工作。2019年是学校的“再落实年”,全校各部门将以切实可行的举措,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强化落实,以优异成绩为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2019年度学校重点工作解读系列报道,围绕学校的11项重点工作,邀请学校相关机关部处和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的形式,解读并细化2019年学校重点工作。


汇聚优质办学资源 助推民航特色大发展

——专访民航/飞行学院院长胡明华


记者: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中,我校的民航特色如何进一步凸显并发挥重要作用?

胡明华:以“部局共建”协议精神为指引,按照“育人为本、学术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一校两地四区”办学内涵,坚持“立足民航、服务民航、引领民航”的基本原则,面向国家民航强国战略需求,整合校内外民航优势资源,创新民航特色办学机制,建设世界一流民航学科,重点开展民航创新人才培养、凝炼科学研究方向和高端国际合作,促使学校成为我国民用航空创新的引领者和通用航空发展的主导者,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民用航空系统提供前瞻科技引领和智慧人才支持。

 

记者:对接中国民航业的大发展,学院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胡明华:“再落实年”、“加速度”、“加快民航特色办学步伐”……学校2019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给民航学院全体师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作为承载学校民航特色的主要载体,2019年,民航学院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民航学科群体,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构建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核心,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大外围的民航学科群,整合各学科民航相关专业、师资、平台等资源,加快民航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步伐。

二是健全品牌专业体系,培育民航拔尖人才。根据国家民航事业发展形势,紧扣民航紧缺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进“强基”、“精英”和“卓越”计划,实施民航教育创新工程,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培育民航拔尖人才。

三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科学研究方向。面向国家空域系统、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四强空管”行动方案、通用航空等行业重大发展需求和总体部署要求,重点围绕空域系统协同化与智能化、民机智能维护、航空器人为因素与运行安全、通航运行及无人机管控、综合交通规划与机场工程等5个特色科研方向,共同开展民航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取得先进科技成果。

四是建立民航高端智库,支撑民航科学决策。发挥学校学科齐全、特色突出、人才密集、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以服务行业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为主攻方向,突出行业软科学研究,积极建设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国内外专家融合的民航高端智库,在政策研究储备、政策咨询评估、政策解读宣传等方面发挥智库积极作用,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记者:在提高民航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院打算怎么做?

胡明华:一是实施“强基计划”,培养民航高素质人才。在原有交通运输专业7个本科专业方向基础上,设置“土木工程(机场)”特色本科专业方向,形成8个民航特色专业体系。全面修订民航专业培养方案,对标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保证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重点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民航金课;以民航局批准建设的实验教学实践平台项目为依托,建设若干大型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增强学生实践实训能力;抓住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二期工程建设契机,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推进民航专业内涵建设;加强民航通识教育,提升民航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未来五年,力争在省部级、国家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申报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实施“精英计划”,培养民航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教融合,加大校内民航类科研基地对学生的开放和共享,选取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拔尖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民航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全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民航创新人才发展基地,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研究生协作式培养模式,通过参与实际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民航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实施“卓越计划”,培训民航管理型人才。围绕民航未来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民航高端人才质量和能力为目标,联合行业科研机构和其他民航院校,共同打造民航教育培训共同体。继续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设计开发民航行业急需的培训课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坚持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培训路线,打造培训精品课程,提升行业运行服务效率;构建校企联盟,联合培养各类研究生,实现在职人员教育层次和水平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