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校园年度人物丨陈玉秀:责任在肩,感恩前行

发布时间:2019-04-01浏览次数:2726作者:汤文东来源:新闻中心供图:张佳佳责任编辑:王伟审核:王静

字体:


出身寒门,出生便被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弯,成长过程中充满束缚……南航学生陈玉秀的人生从一开始便注定与常人不同,但坚强的她却选择了勇敢和改变,凭借着一贯的努力,担当起家庭、集体和社会的更多责任。也正因这份努力,她活出了别样精彩的人生,生命也拥有了别样的意义。

发展自身,回报家庭


陈玉秀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出生时,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弯。为了给她治病,父母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并欠了许多外债。小小的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希望能多为父母分担家务。但父母只对她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好好学习。从小学到高中,陈玉秀努力摆脱身体缺陷,刻苦学习,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不仅每年都会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学校里的各种活动也常常有她的身影。



2013年,她收到南航的录取通知书。临行之际,山东省残联的仉兴玉理事长来为她送行,并告诫她在大学里仍要继续奋斗,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陈玉秀也一直将这句话谨记在心,来到大学后,从未停下学习的步伐,取得不少优异成绩。同时,懂事的她还做了一份家教兼职,在供给自己生活费之余留出一部分补贴家用。“也是是我对于家庭责任的承担,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会感到很开心。”陈玉秀说。


集体责任,铭记于心


来到南航后,学校里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陈玉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萌生了回乡宣传南航的想法。2014年暑假,陈玉秀牵头举行了“梦想开始的地方——南航学子德州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她回到高中母校,结合自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介绍了一个立体的南航。而活动也获得了德州电视台、德州日报和中国山东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报道。陈玉秀因此获得了“社会实践优秀专项”、“实践先锋”等荣誉。



同时,陈玉秀还经常通过学校的平台做一些志愿服务。2015年元宵节,她带领理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来到老年社区“颐年乐苑”,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的祝福。该活动受到了江苏电视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报等校内外多家媒体的报道。在采访中,陈玉秀谈及南航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是南航给了我现在这么好的平台,所以我一定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母校做更多的事。”


社会责任,重于泰山


大学生活的陶冶让陈玉秀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随着时间流逝,陈玉秀的经历在家乡传播开来。2014年全国助残日,陈玉秀在山东省残疾人事迹报告会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从面对病魔的坚韧,到克服生活的困难,到最后进入大学,为自己争取崭新的未来。她的故事感动了现场很多人,陈玉秀也获得了山东省“自强典范——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奖”的荣誉。2015年暑假,她又主动报名并成为一名德州市丰华社区的义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为创卫复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义工工作结束后,凭借着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成绩,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



随着她的自强事迹在全省宣传。越来越多的信从四面八方寄来。身体有缺陷的人说,她的故事重燃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健康的人说,她的故事使他们受到了鼓舞。看到这些信件,陈玉秀也欣慰万分,她表示:“能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他人,传播正能量,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点贡献。未来,我将以更多的方式,担当起自己的社会成员责任。”


本科毕业,感恩前行


大学四年,陈玉秀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她的求学之路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可她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做更多的事情来回报社会”。


大四上学期,陈玉秀偶然得知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存在。在研支团的宣讲会上,陈玉秀被学长学姐们那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所深深打动,下决心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说干就干,报名、面试、选拔,经过层层关卡,她正式成为了全国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经过大四一年的培训,2017年7月,她如期毕业,被分配到四川乐山犍为县大兴中心小学进行支教。学校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因此师资力量非常短缺,每位老师需要身兼数职。陈玉秀不仅要负责三年级的数门课程,还需要代课,平均每周授课达26节。课余之时也需要写教案、批改作业、检查学生背诵等。不仅如此,这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很多生活上的事情也需要老师帮助解决。


面对如此多的任务,陈玉秀没有害怕。她积极融入孩子们中,与他们一起聊天玩耍,学习生活。发现学生们受闭塞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影响,虽天真淳朴,却有些木纳,思维缓慢后。陈玉秀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谈心,帮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引导大家努力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看着孩子们的一次次进步,陈玉秀也感到由衷的开心。


支教生活即将过去一半,陈玉秀也越来越能游刃有余完成工作。但她承担责任,回报社会的道路还远远没有结束。“勇于担当、回报与感恩社会、将我接收到的所有爱心传递下去,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我也将向着这个目标一直砥砺前行。”陈玉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