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校园年度人物丨潘顺荣:“互联网+”联通雪域高原 缺氧不缺精神

发布时间:2019-04-01浏览次数:1358作者: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供图:潘顺荣责任编辑:王伟审核:孔垂谦

字体:

2017年12月,岁末寒冬之时,根据党中央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决策部署,经工信部选派,潘顺荣作为我校历史上首位援藏干部,前往雪域高原援藏工作两年。援藏期间,他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干燥、山高路险等重重困难,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践行了“负重奋进、志在超越”的南航精神,用南航人的智慧在雪域高原谱写着奋斗人生。

 

勇挑重担 用“互联网+”联通藏区政务


2017年12月14日,潘顺荣抵达拉萨。根据工作安排,挂职西藏自治区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兼任厅机关第五党支部副书记,在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任务,潘顺荣时常提醒自己,要直面困难挑战,保持头脑清醒,勇于担当担责。为了能尽快进入角色,潘顺荣决定从熟悉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及规划着手。为此,他结合实际工作,把近年来国家、自治区有关信息化的文件规范等编制了一份详细的清单,逐一认真研读。那时候,他晚上在办公室一直学到很晚才回宿舍,养成了“三点一线”的工作习惯。有几次,援友打电话给他,提醒他在高原要注意身体,早点回宿舍吸氧休息,他回答说:“任务还没完成,我要抓紧熟悉。”

一年来,潘顺荣所在的部门主要承担了全区重大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任务,“5+2”、“白+黑”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他发挥自身优势,在自治区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建设和网络保通等工作上尽职尽责,坚持高质量完成任务。他积极出谋划策,参与了《自治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施方案》等多份文件的编写,为推进制度、规范建设做出了贡献。

“这是一项民生工程,对方便西藏老百姓办事太重要了”。在涉及全区88个委办厅局、7个地市、74个县区的年度信息化“一号工程”——自治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及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中,潘顺荣充分发挥专长,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积极协调,全力推进平台建设工作,得到了一致好评。令人振奋的是,目前西藏政务服务网已正式上线,极大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让西藏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专业人才短缺是自治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是潘顺荣入藏工作以来的感受。为此,在积极做好“传帮带”的基础上,他带队长途跋涉奔赴那曲、林芝、山南等地区深入开展信息化培训,邀请学校信息化专家专程入藏讲授西藏工信讲堂、开展技术支持,尽已所能推动多途径智力支援。

作为支部副书记,他始终做到讲规矩、守纪律、严要求,加强民族团结,树立援藏干部良好形象,协助支部书记按照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要求,做好各项建设工作。年终评优时,他荣获“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2018年度优秀工作人员”称号。

 

硬扛高反 在雪域高原经历的艰险时刻


冬季的拉萨,气候是全年最难适应的时候,人体的高原反应也最为严重。尽管潘顺荣已提前服用了红景天,但刚到拉萨的当晚,他心跳还是特别快,伴有头疼胸闷的症状。当天夜里,他起身喝水七八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几乎没睡。在入藏的第七天深夜,由于极度干燥,鼻腔不通气,他整个人一下被憋醒了,一测心率接近130次每分钟。“当时特别难受,真觉得自己快扛不住了。”那段时间,每到下午就会感到胸闷难受,坐在椅子上大口喘气。

除了身体上要硬扛高反、尽力调整适应外,还有一项挑战就是出差。“每次援友们出差时,大家都会相互说一声,一路平安”,潘顺荣说。到区外出差,面临平原醉氧与高原缺氧的来回切换,身体需要调整适应。而在区内出差,有时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路途上存在危险。在他的出差经历中,翻越布丹拉山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2018年4月,潘顺荣带队赴山南、林芝两地市召开信息化培训会。途中在翻越海拔4910米的布丹拉山时,车从山脚一直开盘山路到山顶,山顶白雪皑皑,有时根本看不见路,尤其是下山时,在山的阴面积雪很厚,有的路面已经完全结冰,道路很窄,旁边就是悬崖,有的地方已经没有护栏,期间后轮还出现了几次轻微的侧滑,大家都很紧张。好在司机经验丰富,有惊无险。

那曲,市区海拔4500多米,在赴那曲出差到达的当晚,潘顺荣仅仅睡着了两个小时。期间,有一天从安多县检查结束后返回那曲已是晚上十点,在简单吃了一碗面后,来不及休整,他立即组织当地工信局和相关建设单位召开会议,对当天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和反馈,明确了具体要求,及时予以解决。

在藏工作期间,他始终牢记临行前工信部、学校领导的嘱托,不忘初心,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韧与担当,为西藏经信事业践行履诺。

 

全家援藏 西藏情结背后的家国情怀


“你再说一遍,去哪?”在潘顺荣向家人征求意见时,母亲足足在电话那边沉默了有一分多钟,没有说一句话。

在决定援藏之前,潘顺荣的家人也有不少的担忧和顾虑。在这期间,他和家人们聊了很多,谈人生、谈理想、谈奋斗,最终家人们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那时候,他的妻子还在国外访学,接通电话时,妻子的一番话,让他深受感动:“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在祖国召唤的时候我们必须挺身而出,我全力支持你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年纪大了,平时不常用微信,但在潘顺荣入藏后就特别关注他的朋友圈。有一次看到他发的一则朋友圈,是出差路上翻越雪山的情况,一夜没睡好。去年夏天,他的妻子带着6岁的孩子克服高反,来到高原与他团聚,由于工作任务重,他实在抽不出时间陪着妻儿好好走走,但妻子说一家人能在一起已然足矣。

“第一次缺席孩子的成长;第一次与妻儿在高原激动相聚;第一次感受到一家人的心更紧紧地贴在一起……”,在藏区的日子里,潘顺荣经历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这一年,他的心中有了西藏情结,新闻里看到雪域、高原、海拔、珠峰等之类的字眼会特别关注,给亲朋好友的祝福里也多了“扎西德勒”的用语。

在藏期间,他主动将西藏地区校友情况整理后发给学校校友会并加强联系,目前西藏校友已由最初的24人扩大到38人。他积极关注西藏地区就业信息,第一时间转发给学校就业办。休假期间,他还为学校多个部门讲授了专题党课,从“西藏与援藏”、“我是一名南航人”等五个方面讲述了一年来的援藏经历和感悟,鼓励同事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岗位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和勤劳双手努力奋斗出来的”,这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我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乐观的心态。”潘顺荣时刻勉励自己,“缺氧不缺精神,奉献更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