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国际论坛在宁举办

发布时间:2018-11-12浏览次数:1006作者:张晔来源:中国科技网供图:责任编辑:王伟审核:王静

字体:

科技日报讯(通讯员彭恬  记者 张晔)“航空航天领域所用的材料都要面临苛刻环境的考验,比如白天太空飞行器表面温度可达150℃,到了晚上又降到-150℃。”在28日闭幕的“材料+”2018-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国际论坛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顾冬冬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恶劣环境,需要用“材料+”的方式,研发先进功能材料,嫁接先进加工技术。


恶劣环境下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航天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水平。在此次论坛上,来自12个国家17所科研院校的10余位院士、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这一前沿主题,针对航空航天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核能材料及其设计、制备及防护技术,举行了20多场学术报告,研讨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方面的科学问题。


特邀嘉宾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Seeram Ramakrishna教授作题为“面向极端环境及苛刻应用的材料策略”的大会报告,报告了极端苛刻应用环境下先进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及科学理论,为研发下一代苛刻环境服役材料提供了有益思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Paul Bowen教授作了题为“先进材料高温抗疲劳裂纹扩展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以航空航天领域钛合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疲劳性能以报告重点,指明了先进航空航天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升的途径与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研究员作题为“具有独特物理力学特性的金属玻璃”的大会报告,针对新一代非晶合金材料研发中面临的材料设计和加工工艺的挑战,阐明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作题为“探索突破当前光催化效率限制的新途径”的大会报告,鲫鱼材料、化学、能源等学科交叉,阐述了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技术领域的前沿科学挑战及创新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核技术研究院欧阳晓平教授在“问天科学论坛”作了题为“科学道德与创新”的报告,围绕我国基础科学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创新、如何提高独立科研能力,系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指导。


新闻链接:http://www.stdaily.com/app/jiangsu/2018-10/29/content_7251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