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论坛丨李育菁:学院启动我成长,我愿与团队一起前行

发布时间:2018-05-05浏览次数:4401作者:李育菁来源:艺术学院供图:李育菁责任编辑:审核:张捷

字体:

编者按:在我校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高级人才办策划专题报道,邀请校内相关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代表撰稿,以个人发展经历,展现学校和学院为引进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融入团队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南航。    


学院启动我成长,我愿与团队一起前行

艺术、科技与管理学科交叉团队 李育菁


团队简介:艺术、科技与管理学科交叉团队是艺术学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而提出的团队,在成员的构成上包括院内不同系所的教师,也包括兄弟学院的相关老师,目前已在视觉艺术与科技,听觉艺术与科技以及艺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艺工融合”为其基本表征。目前,该团队正积极将艺术学科与我校“三航”优势学科、计算机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声学、材料科学以及管理科学中的部分研究方向进行深度融合,寻求相关学科未来发展新兴增长点。团队成员入选省部级人才工程5人次,随着团队不断壮大、研究不断深入,不仅为艺术各学科发展赋予科技内涵,同时也为所涉工科激发新的学术增长点。仅2017年,团队成员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项,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近十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


当初选择南航的原因在于,学校在大陆的排名中属前列的211高校,加上领导们都相当热情与友善,学校运作也很制度化。我是南航第一个引进的台籍老师,很多行政流程与制度都需要各方人员的协助来落实,而我在其中感受到南航领导、行政同仁与同事们给予一个来自异乡新人的温暖,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航,也很庆幸南航选择了我。


团队领导张捷院长带领团队成员参加中英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峰会


来校后,我加入了南航的艺术、科技与管理学科交叉团队,虽然学院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无法跟同校的理工类学院相比拟,但我们的长处在于富有艺术创造力与美术鉴赏力的师资与同学,大家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各项比赛上皆取得优异的成果与表现,同时我们也努力在学术方面有所精进,不论在社科项目的取得数量上,或是科研与教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上皆不遗余力,并有显着地成长与表现。学校与学院也为教师在社科项目申请上提供许多协助,学校邀请拥有丰富社科申请经验的专家给予教师初步申请介绍与指导,而学院则进一步针对各教师的研究领域所需邀请相对应的专家提供社科申请书一轮又一轮的撰写指导与修改建议,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科研项目申请的技巧,对于初步申请社科的新进老师来说收获良多。此外,学校也在政策上鼓励老师投入社科的申报,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一方面鼓励成功申请社科的教师,另一方面提供未申请上社科的教师研究经费支撑为未来的申请做前期研究的积累与铺垫。学院也为新进教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诸如科技与艺术融合议题、研究发展议题、教学培养议题等。


团队一同参加东南大学“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学术会



近期,学院提出“传·帮·带”的政策,理念为“传承优良教研品质、帮助新人稳健成长、带领新人步入教研轨道”,学院在“传·帮·带”政策的落实方式为安排资深教师担任新进教师的导师,这项政策提供新人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各项需求,也让我感受到学院对于一个新进老师发展的重视与协助。此外,艺术学院近期也开始举办各类学术沙龙,学术氛围也因此大大提升,学院不同领域的老师与学生皆积极参与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学术沙龙我们交流自身所学,并通过跨领域交流产生学术的火花碰撞,相互鼓励彼此藉由学术沙龙的交流而有新颖的研究产出。我院学生各个身怀绝技,富有创造力,学生不论在课业上或比赛上皆积极投入,这也激发身为他们老师的我有更多的教学动力,并努力要求更新自我的教学内容以符合时代的潮流与学生的需求。艺术学院未来希望除了在文化艺术成绩取得优异成果外,更能在学术与学科交叉融合上有所发展,未来我也期许自己能在学院发展需求上提供我的专才,并借此精进与鞭策自己,欢迎具备在文化艺术基础上的跨领域优秀人才加入我们。


团队平日的学术沙龙研讨

邀请台湾文化产业学者李天铎教授及其团队来学院进行学术沙龙研讨


作者简介:李育菁,女,1986年10月生,台湾彰化人。2016年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系毕业获博士学位,2016年10月来南航工作。现为南京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管理、媒介经营管理,教学领域为视觉传达设计。获得全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一项、江苏省博后基金一项,任职期间在《现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发表2篇CSSCI,以及发表国内外会议及一般期刊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