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论坛丨黄圣君:团队的学术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

发布时间:2018-05-06浏览次数:8584作者:黄圣君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供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责任编辑:审核:陈兵

字体:

编者按:在我校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高级人才办策划专题报道,邀请校内相关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代表撰稿,以个人发展经历,展现学校和学院为引进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融入团队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南航。


 团队的学术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

 模式分析与神经计算团队 黄圣君


团队简介:模式分析与神经计算研究组(PARNEC)成立于2002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脑影像分析、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学等。团队由陈松灿教授领导,成员包括IAPR Fellow,优青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等,并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主任、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务。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CCF-A类论文20余篇,8次获得本领域主流国际期刊和会议的最佳论文或提名奖,包括IEEE信号处理协会(SPS)2015年度最佳论文奖,ICPR’16、PRICAI’06最佳论文奖等。团队三位成员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累计被引用两万余次。培养全国优博提名获得者2人、江苏省优博获得者6人。


2014年,我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LAMDA)研究组博士毕业后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按照学院政策,会给每位年轻教师安排一位资深教授作为导师。我加入了由陈松灿教授领导的模式分析与神经计算(PARNEC)研究组。回想起来,我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无论是学生阶段还是工作以后,我都加入了非常优秀的团队,遇到了最好的导师,让我的成长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在第二届长空学者论坛召开之际,我回顾了一下来南航三年多的经历,对PARNEC团队在方方面面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充满感激。



在科研方面,PARNEC是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脑影像分析、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学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团队论文累计被引用两万余次,8次获得本领域主流国际期刊和会议的最佳论文或提名奖。团队成员陈松灿教授、谭晓阳教授和张道强教授三人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这些成绩的背后站着一个学术氛围浓厚,踏踏实实做事情的队伍。这种氛围的影响默默无声却又深入到每一个人。从大组研讨班到小组讨论,从老师到学生,可以感受得到大家确实都在享受学术研究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氛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做事。此外,在研究问题、项目申请等具体科研活动中,团队中的老师们也无私地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依托团队的力量,我入职以来已发表CCF-A类论文7篇,也有幸能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等重要项目,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同时入选了南航 “长空之星”、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



在教学方面,团队也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刚入职时,考虑到我没有教学经验,张道强老师主动让我和他一起主讲数据挖掘课程,并逐步过渡由我主讲,让我能够从熟悉擅长的课程开始积累经验。刘学军老师也邀请我和她一起主讲机器学习课程,并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积累的教学资料,让我能够更好完成这门英语课程的教学。

在学生培养方面,PARNEC团队也同样形成了优秀的传统。刚入职时我的办公室与陈松灿老师相邻,经常看到陈老师叫学生到办公室面对面一字一句地修改论文。正是在这样的精心指导下,团队先后有6位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其中2位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奖。耳濡目染下,我自己指导学生过程中也会督促自己更加用心。目前指导的学生中已有高能能、颜逸凡等研究生发表了本领域顶级论文,本科生中谢明昆以第一作者在2018年AAAI会议上发表并在美国新奥尔良参会宣讲论文,赵嘉玮则获得了到加州理工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看到他们的成绩,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同时也会时常提醒自己,争取让他们能够像我一样成为幸运的学生。

除了PARNEC团队以外,学院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与他们一起工作、讨论、合作都是非常愉悦的体验。计算机学院是一个充满活力非常民主的集体,特别是为年轻教师的发展设计了很多创新务实的举措。这些举措与学校的政策一起,为我们个人发展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人工智能热潮席卷世界的风口,PARNEC团队将围绕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脑影像分析等开展深入基础研究,并与无人机、发动机等南航特色紧密结合,打造智能内核。衷心地欢迎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优秀学者们加入南航PARNEC团队,一起研究,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黄圣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在相关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二十余篇,包括IEEE TPAMI、NIPS、KDD、IJCAI、AAAI等。论文据Google Scholar被引用一千余次。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届“长空学者”计划。获201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CCF-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优秀奖、KDD’12 Best Poster奖及2011年微软学者奖等荣誉。任《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编委,国际会议IJCNN'16 Sepcial Session on MLILD共同主席,PRICAI’18宣传主席,ACML’18出版主席等。担任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学术工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