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论坛丨芦小龙:在优势团队中激流勇进

发布时间:2018-05-04浏览次数:3676作者:芦小龙来源:机电学院供图:机电学院责任编辑:审核:冯绍红

字体:

编者按:在我校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高级人才办策划专题报道,邀请校内相关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代表撰稿,以个人发展经历,展现学校和学院为引进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融入团队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南航。


在优势团队中激流勇进

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团队 芦小龙


团队简介: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压电作动器理论与设计方法、高性能压电材料和摩擦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压电作动器件在航空宇航技术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为我国超声电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所研制的高性能超声电机组件已成功运用到嫦娥三号探月工程项目,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开创了我国超声电机技术实际应用于空间探测器的先河。本研究团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


2014年春,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加入了赵淳生院士领导的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团队,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博士期间在南航的求学经历,让我对这样一所伴随新中国成立而快速成长的国防特色型重点高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浓厚的感情。自进入南航校门的第一天,“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就刻入了我的脑海,激励着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光阴如梭,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一片安静舒适的科研场所、不骄不躁的学术氛围和国内一流的科研团队,这些优越的外部和内部资源为我们青年学者的快速成长铺平了道路。



我所在的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研究团队是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力团队之一,其创建者是我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教授。本团队的前身是赵院士于2006年创建的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压电作动器理论与设计方法,高性能压电材料和摩擦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压电作动器件在航空宇航技术中的应用。自成立之日起,本团队先后被原国防科工委授予“精密驱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地方联合超声电机工程实验室”,外专局授予“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荣誉称号;所研发的高性能超声电机技术先后获得两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年度、2013年度);由赵院士主编的《超声电机技术及应用》中英文版图书总结了近年来本团队在超声电机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中外学者中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上述成就奠定了南航在压电作动领域公认的学术主导地位。



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依托航空宇航学院和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软硬件资源,搭建了超声电机真空高低温复合环境试验设备,研制了若干新型超声电机样机,系统地分析和验证了空间环境对超声电机性能的影响和改进措施。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0篇,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部分成果已成功运用到嫦娥三号探月车项目,并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在入职以后,学院在高水平学术研究和课程教学方面又给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术研究方面,我接受了长江学者胡俊辉教授的进一步指导,并在短期内找准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于入职第二年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程教学方面,我开设了本科生学科拓展课,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了锤炼和提高。此外,学院安排我出国访学一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展声操控纳米马达的研究,给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宝贵机会。



2017年,在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入选南航首届“长空学者”人才计划,这给我以及所在团队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本团队在压电作动领域的优势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关于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需求,我们将立足超声电机技术在应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拓展压电作动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微纳操控机器人、空间生命科学仪器、航天智能压电作动组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因此,诚挚邀请具有超声电机技术、先进功能材料、微流控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和纳米作动技术研究背景的优秀人才加盟本团队,聚焦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需求,共创压电作动技术的新明天,共圆幸福美好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芦小龙,男,副教授。长期从事超声电机技术、压电纳米作动技术的研究工作。2014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访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校引进人才启动基金、校科研基地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近年来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10篇,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领域专家的认可,论文他引80余次。中文核心期刊《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