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论坛 | 张寅:共同的国防与航天基因让我们千里携手

发布时间:2018-05-06浏览次数:4112作者:张寅来源:航天学院供图:张寅责任编辑:审核:季海群

字体:

编者按:在我校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高级人才办策划专题报道,邀请校内相关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代表撰稿,以个人发展经历,展现学校和学院为引进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融入团队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南航。


共同的国防与航天基因让我们千里携手

空间光电信息仿真与处理团队 张寅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5年下半年,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已基本准备完成,正式进入找工作阶段。彼时南航航天学院的闫老师联系我,问我愿不愿意来南航和她共建团队。闫老师和我的哈工大团队在高分对地观测重大专项中有所合作,相互之间比较了解。闫老师向我描绘了她的团队建设理念、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支持政策。我怦然心动,一方面,我在博士期间一直从事国防和航天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关注就业平台对我未来发展的支撑性。南航和哈工大同属工信部下属高校,拥有优良的国防和航天研究传统,加入南航后我的研究工作几乎可以无缝延续;另一方面,南航的团队建设方案深深打动了我,方案中不仅将我的研究方向作为团队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对团队和我个人的统一发展进行了细致规划。除此之外,我本身是江苏省镇江人,回家乡工作也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南航航天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引进,相继来哈工大2次进行招聘,经过与院领导的进一步交流更加坚定了我来南航的决心。2016年7月,我荣幸地正式成为南航航天学院的成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进入南航后,闫老师与我带领几名硕士创建了“空间光电信息仿真与处理实验室”团队。小树初长,着眼于团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初步明确了团队建设思路:在科研上面向国防需求,走航天特色但不局限于航天,服从系、学院大团队战略建设需要;现阶段从配套服务做起,少记回报、积极合作、逐步积累、先进大门再谋发展。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关键问题,从关键问题中寻求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互相信任、分工协作,资源分配兼顾团队和个人发展。季海群书记、陈卫东院长和陈金宝副院长等院领导对我们的团队建设思路给予了极大肯定,并在在物质上给予了重要支持,特批了专用实验室供我们使用。我在团队分工中主要负责科研项目部分。2017年年初,航天学院任命我为航天信息与应用系副主任,我深感学院对我的信任与期望。在学院支持与团队努力的双重保障下,我们与能源与动力学院联合成功申请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重大项目1项,与哈工大、北航、中航613所、航天五院、航天一院等对口单位开展了密切合作,实现了先进大门的目标。2017年一年,团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签订项目合同255万,到款190余万,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同时,在团队的支撑下,我个人也拿到了国青基和省青基。这样的成果对于大团队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成立、没有教授、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团队而言,是值得欣慰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团队运行已逐步进入轨道。团队网站、实验设备等软硬件建设正在忙忙碌碌中逐步落实。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许也有所规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团队的主要任务还是技术与成果的积累,同时争取校内外资源加速实验室建设,苦练内功;走出去加强宣传与交流也非常重要,了解需求、把握方向、提高行业内认可度。最后,我们也欢迎志同道合之士加入共谋发展。


作者介绍:张寅,江苏省镇江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航天信息与应用系副主任,一直从事空间光电信息仿真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IEEE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期刊发表过文章。主持国家和省级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多项国家“973”、“863”、型号及预研项目。2016年入选江苏省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第八批领军人才。进入南航后,在闫钧华老师的带领下创建了“空间光电信息仿真与处理实验室”团队。小树初长,得到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面向未来,团队充满期许,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