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南航之团队助我成长

长空论坛丨房晓龙:人生最灿烂的青春在这里绽放

发布时间:2018-05-06浏览次数:4286作者:房晓龙来源:机电学院供图:房晓龙责任编辑:王伟审核:袁智强

字体:

编者按:在我校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高级人才办策划专题报道,邀请校内相关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代表撰稿,以个人发展经历,展现学校和学院为引进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融入团队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南航。


人生最灿烂的青春在这里绽放

江苏省电化学制造技术创新团队  房晓龙

    

团队简介:江苏省电化学制造技术创新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教授领衔,现有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全国优博等专任教师11人。团队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装备建设的重大需求,从工程实际中凝练问题,揭示机理,创新方法,形成了高效精密电解加工技术、高性能电铸加工技术与微纳电化学制造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相继承担了国防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863重点和面上项目等近百项,创新出多种工艺方法,研制出系列的新型电化学制造机床装备,解决了多类复杂结构件制造难题,在航空航天装备研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培养出的研究生获得全国优博、全国优博提名、上银优博银奖、工信部创新创业、挑战杯等各类表彰奖励。2009年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充满活力、学术气息的高等学府,机电学院是一个充满创新创造、务实精进的学术高地。从2004年至今的14个年头里,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感受着学校、学院、学科的发展、崛起。而我,在这里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转变。

    

南航机电学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机械学科领域享有盛誉、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机电学院面向航空航天制造特色已经形成、在国内的地位已得到了确认。2004年,秉着对机械工程专业的极大兴趣,我选择了这里。2008年,我获得硕博连读资格进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师从朱荻教授。朱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敏锐的洞察力使我受益匪浅,帮我踏上学术研究的征途。他常说,发表的文章是每个人的学术名片,要经得起反复推敲。只要是署名朱老师的论文,朱老师都要亲自过目和修改。9年半的大学生活,南航求真务实的学风赋予我勤奋上进的学术素养,学院创新实干的氛围教会我专业精进的知识技能,朱老师严谨细致的谆谆教诲更指引我心怀对学术的敬仰之心、对制造强国的担当之责,用踏实奋进的生活态度书写一名学者对学术、对国家、对行业的情怀和贡献。

朱荻院士指导团队开展科学研究    

2014年,我通过考核留校参加工作,加入朱荻院士领衔的电化学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具有国内领先的研究队伍和条件,在国际特种加工领域享有盛誉。朱荻院士建议我们结合南航特色,瞄准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需求,选好契入点,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还记得,我申请第一个基金项目,朱老师从选题、研究方案、申请书撰写等环节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课题实施阶段,朱老师经常深入实验室跟进研究进展,帮助分析原因,商讨解决方案。他常说,年轻人不能当了老师就坐办公室,创新的灵感都是源自于实验室一线。


团队目前承担的国家重点、重大课题,对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曲宁松教授、曾永彬教授将他们在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指导、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都毫无保留的告诉我,帮助我快速进入角色、顺利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入职以来,学院对省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试验平台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都让身处科研一线的我们受益匪浅。为帮助新进教师迅速进入状态,学院开设了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通过听名师示范课、专题讨论、实例演示、督导反馈等环节,我学会了如何去设计、准备一堂课,如何在课堂上引导、调动学生。

    

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指导研究生?如何申请项目?如何开展研究?……这些都是一位老师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却是初为人师的我面对的最大难题。在机电学院的科研团队里,充分的学院支持、多方的发展平台、悉心的导师引导和广泛的团队合作,帮助我克服困难、稳步过渡并获得快速提升。

团队参加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近年来,团队先后牵头承担了两机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在电化学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创新工艺、装备以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荣获2017年度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作为骨干,我参与的课题解决了其它制造技术无法加工、局部尺寸小至十微米复杂结构的制造难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装备,交付应用单位,实现了重要器件的批量生产。

    

在团队的帮助下,我先后主持了国防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航空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5项排名第一;研究成果在2017年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第67届学术年会上汇报交流,研究成果被选为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杂志(制造工程类I区)2017年度封面图片;协助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所有这一切,与其说是我的成果,不如说是我的骄傲。我为自己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获得成长感到骄傲,我为自己在一个有生机的校园里实现价值感到骄傲,我更为自己在电化学制造领域的些许学术贡献感到骄傲。 

房晓龙(右一)与朱荻院士等人合影

人生最灿烂的青春在这里绽放,有梦想,有激情,有欢乐,有酸甜,有付出,有收获!学校全方位重视、关爱、支持青年人的成长,实干创业的能量正在南航新青年中生根发芽。有这方沃土,我们一定“志在长空”,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奋发努力,为学校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相信在南航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团队的未来也会更加辉煌。也祝愿更多人的精彩未来在南航!


作者简介:晓龙,男,中共党员,1987年8月生,江苏南通人。2013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16年6月被评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密微细电解加工技术。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5项排名第一;研究成果在2017年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第67届学术年会上汇报交流,研究成果被选为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杂志(制造工程类I区)2017年度封面图片;协助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