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施大宁谈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18-03-13浏览次数:1735作者:中国科学报来源:中国科学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3月13日,《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两会专题报道聚焦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围绕近期引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采访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施大宁进行解读和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

人才评价机制须系统改革


最近,我国高教界有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紧接着就颁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实,这两个文件所谈的问题是共性的,也是中国科技界、教育界呼吁很多年的问题。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之所以会如此困难,我认为这并不奇怪。


首先,这么多年来,人才评价机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其结果就是往往并非同行评价同行,而是评价体系标准单一,比如“唯论文”,以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当然是最简单的方式,也最能体现行政化的特点。所以我认为,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建立起真正的同行评价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资源调配中,中国一直都是从上到下的,自然也就必须通过一些自上到下的人才评价机制的方式和方法,这也导致了行政和资源纠缠在一起。而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科技界、教育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存在比较浮躁的心态,凡事追求见效快,希望短时间内在社会上、业内以及领导那里达到一定的认可度。


此外,人才本身是有很多类别的,比如教学、科研、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多样且复杂,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也分为搞基础的、搞应用的、搞实践的等。所以,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而它的建立则必须赋予使用人才的部门一定的自主评价权。


实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自然可以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并非一两个文件就可以达到的,需要人事、学术、资源调配等多方面的配合,也需要一系列的综合改革。


在国家层面,要制定一些宏观指导政策,规范各种人才计划的评审。现在的国家级评审基本是大同行评价,各种行业、各种专业的人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去竞争,首先就导致评价不科学。所以,国家首先要对多年来主导我国人才评价的各种评审做一些规范,实行分类指导。


其次,还要简政放权,把人才的培养、评价与各个单位的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国家在宏观上可以做一些管理,比如学科、编制、政策调控等,但在具体实施细节上,要真正把人才评价落实到单位,单位落实到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