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发布时间:2017-11-23浏览次数:4604作者:马腾跃来源:艺指委供图:马腾跃责任编辑:徐文钰审核:

字体:

去年12月,一组理工男津津有味学刺绣的照片刷爆了南航学子的朋友圈,原来是著名刺绣艺术大师赵红育老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办的刺绣公选课。课程一开课便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这个选修课似乎有点“与众不同”,选课通道刚开启便被选满。理工男绣花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是让人看到了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

 

11月19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以及校艺术指导委员会的老师们一同前往了位于无锡的赵红育工作室,特地聘请已经59岁的赵红育老师为南航的兼职教授,并为其颁发聘书。一同送给赵老师的国产大飞机C919模型,被赵老师和她心爱的作品摆在了一起。C919有南航毕业生参与设计,象征南航的飞机模型和精细的刺绣作品放在一起,是一种视觉冲击,却也是理性与柔和的碰撞与相融。

 

 

“没有我的工作室就不会有精微绣,一定要传承下去。”

一根丝线可以被分成70至80分之一,赵红育挥动着“看不见”的丝线向大家展示精微绣的制作方法,为了方便勾线,赵红育蓄起了长长的小指指甲。精微绣卷幅微小,只有寸人豆马,细若蝇毫,一张A4纸大小的精微绣最快也要2到3个月完成。赵红育工作室的参观者纷纷凑近想努力看清那根线到底有多细,赵红育骄傲地告诉大家:“线有时细到肉眼不可见的程度,手到眼到!”现场一片赞叹声。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赵红育,从1973年开始学习刺绣,到现在已有40余年。“双面精微绣”是赵红育1982年首创,正反两面完全一样,用和普通刺绣一样的材料做出最微小细致的刺绣,目前该技术只有赵红育和她的徒弟们,共计7、8人掌握。

  

 

赵红育团队还开发了一系列苏绣的衍生产品:挂坠、钱包、扇子、书签……老人小孩都可亲自动手体验。“最早的刺绣来源于生活,点缀生活,我想让它走回生活。”

 

一个小小的不足十人的工作室扛起的却是巨大的使命——“传承”,这群娘子军把工作室打理得有声有色。“苏绣不仅要传承,我还要把它发扬光大。”

  

苏绣传承进校园,南航持续深合作

除了手把手带徒弟培养手艺传承人,用创新的方式增加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赵红育还选择走进高校不断“播种”。

 

“我去很多高校做过讲座,但是像在南航这样开公选课还是第一次。”赵红育老师表示。

南航的刺绣公选课去年刚开课时,在网上一时成了热点话题,还被《China Daily》报道过。

 

据悉,该门刺绣公选课一共5个课时,通过5门课堂的学习,教会学生辫子、圈套、缠针、打籽等5种以上的针法,并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该课每学期开一次,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年了。

 

提到南航的刺绣公选课,赵红育老师笑着提起一个小故事,一个男生在第二堂公选课兴冲冲地对当堂授课老师讲道:“我觉得这个课特别有用!我学会用针后回去给女朋友补了一颗扣子,她感动得不行!”刺绣公选课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极高的参与度也使赵老师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理工科学生学习这些传统的艺术,对他们的专业说不定会有启发性的帮助。”赵老师说道,“就算只是会绣一朵花,甚至会补一颗纽扣都是有意义的,重点在于苏绣艺术在学生中的传播。”

  

 

上过第一期苏绣公选课的翟云飞说道:“我们理工学校特别需要这种人文艺术氛围的课程。”当时的她甚至不惜每周专程乘坐校车从明故宫校区来到江宁校区上课。

 

一次次的讲座和公选课需要在南京和无锡之间奔波,很多高校每去一次都要乘高铁出行。被问及累不累时,赵红育笑着说 :“刺绣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在年轻人对于传统艺术了解很少,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青年学会欣赏刺绣的美,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