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为人师,古稀之年忆南航——记经管学院退休老教授周根然

发布时间:2017-06-22浏览次数:6152作者:朱昀 邵丹慧 陶佳诺 张秋彧来源:经济与管理学院供图:经济与管理学院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人物简介:周根然,1949年3月生,江苏常州人,青年时期曾在航空工厂工作,70年代被选拔到南航读书,1975年毕业留校,担任南航机械系教师12年,期间参与无人机起飞车设计并荣获全国科技一等奖。1987年起担任经管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教授,曾参与编写《生产与运作管理》《新产品开发》《现代制造系统》等教材,从事管理类教学22年,于2009年退休,如今担任经管学院督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民航系副主任。

  

最近,经管学院的研究生校企合作实习项目中,有一个独特的身影格外显眼。一位名叫周根然的退休老教授,尽心尽力地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这位老教授为什么在退休后依旧心系学院、不忘奉献?他身上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带这些疑问,近日,记者对周根然老师进行了专访。

  

 

季子故里,他被播撒下知识的种子

  

地处江苏省南部的常州,北枕长江,东携太湖,西倚茅山,南极天目山余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拒绝众臣举贤即位,“弃其室而耕”,隐居于此,为这里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明清时候起,出身常州的状元数目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崇尚读书的民风更是为常州赢得了“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美誉。

  

出生于此的周根然从小便接受家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哥哥为他分担了更多的责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看书。家乡人民素有藏书的传统,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书籍往往不在图书馆,而在居民家中。小时候哥哥总是能从邻居和亲戚家借到小说,自己却不大喜欢看,便全都留给了弟弟。被众多书籍包围着的周根然,就像鱼儿游入了大海般快乐。他尤其爱看古典小说,从小学四年级起直到初中毕业,当时世面上流传的古典小说几乎都被他看完了。那时候的他,吃饭在看书,走路在看书,做完作业也看书,甚至有时候放学回家先看书,要等到很晚时才会想起还有作业没有写。他笑称,对书籍的痴迷让他少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以致于年轻时难免在交际方面吃亏。

  

书籍给周根然带来了阅读的乐趣,也培养了他对知识的热情。这种热情在往后的岁月里,给他带来了优异的成绩,也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读书时期,他总是班级里的第一名,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学霸”,家人对于他读书更是给予极大的支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不少男孩子选择辍学,作为劳动力为家庭饱腹问题挑起一份担子。况且周根然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在这样的困难年代,周根然主动提出要放弃学业为家庭分担,却遭到了父母的一致反对。在他们看来,饭要吃,但书也一定要读。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周根然的哥哥辍学挑起了家里的担子,让周根然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事实证明,周根然没有辜负家人的付出和期望。他于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卜弋桥中学毕业,随后进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学习。4年后进入赣江机器厂工作(昌航校办工厂),并于1970年进入国营370厂工作。在那里,他作为车工工作了3年多,与学生时代类似,他也是工人之中的“学霸”:不仅车工做得特别出色,还创造性地制定出一个工厂的车工生产记录。正是这种从学生时代延续下来的优秀,才让周根然在工厂选拔“工农兵大学生”时,顺利得到车间的推荐并通过学校的面试,与南航相遇。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周根然格外珍惜。虽然所在专业与自己的理想有所差别,但他依旧认真对待。由于之前在航空工厂工作,对于所学专业涉及的机械、工艺等问题已经基本了解,周根然学起来格外轻松,最后更是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南航为数不多的留校名额,开启了自己34年的教育生涯。

  

高山仰止,他为“师德”赋予完美诠释

  

从工厂车间到大学校园,青年时期播下的知识的种子为周根然打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而父母一辈的为人处世,则让周根然拥有了受益一生的品德。周根然童年时,经常有一些穷得揭不开锅的街坊邻居来家里讨饭吃。虽然自家家境也很差,吃饭问题只能勉强解决,但面对那些饿得面黄肌瘦的乡亲,周根然的母亲总是会分给他们一、两升米,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母亲总是说:“我们家再难,起码还有饭吃,他们则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啊。”周根然坦言,母亲不仅教会他“德”字怎么写,更是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他如何写好这个字。长大后,他不光为人处世上以“德”为重,谦和待人,更把它带到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对“师德”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周根然深知,我国的机械制造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替十分迅速,只有自己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为自己的学生带去有价值的东西。留校之初,应学校政策需要,周根然被调配参与南航的无人机起飞车设计项目研究,周根然在自己负责的研究领域得心应手,同时还兼顾整个项目。当时起飞车的设计图纸完工,正准备投入生产时,研究人员突然发现零件中一个架子的横梁无法安装,大家围着那个架子一筹莫展,生产一度陷入停滞。闻讯赶来的周根然拿出量尺进行比对,发下架子上预备放置横梁的实际角度与图纸的设计整整相差了12毫米!原来架子并不是按照图纸生产的,而是从库房取来的旧零件,大家这才明白过来,迅速解决了问题,生产得以继续。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整个项目最终荣获全国科技一等奖,也为他日后指导学生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

  

完成起飞车研究项目后,周根然回到五院,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他细致讲解书本上的内容,用实际参与的项目与同学们分享。有一次上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周根然分享了自己加工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经历,工厂当时让工人们车出精度要求是五个μ的涡轮盘,要知道,人的头发精度是80个μ左右!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求细致和耐心。由于是硬性任务要求,且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周根然老师只能不停地尝试,失败了就再来,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把它车了出来,获得了工厂的大力赞扬。周根然对学生总结道:“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话音未落,三个班的学生突然集体鼓掌。

  

1987年,经管院的前身——管理系正处于发展期,师资力量不足。当时的管理系主任到了退休年龄,需要有人接过教学,经管院的丁宗红教授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周根然,他跑去找到自己的学生,希望能把他请到经管院来。周根然看到恩师开口,哪有不去的道理?他在经管院一待就是22年,兢兢业业,用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也用自己的言行给影响着学生。有一次周根然讲课中途发现台下一个学生在玩手机,每次老师走近,学生就立刻把手机收起来,等老师走过去了再拿出来继续玩。周根然将这些小动作看得清清楚楚,对此,他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听之任之,而是把讲课的话筒拉下来,用一种严肃而关切的语调对学生说:“千万不要玩掉了自己的人生。”然后不再多说,安好话筒,继续上课。后来,周根然的课上很少再有学生闷头玩手机,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绝不误人子弟”,这是周根然这些年来不变的教学原则。从承编教材、习题、实验指导书,到备课、上课,认真对待是必要条件,而在平时与学生相处时,周教授也有自己的秘诀:平等。他过去常对学生说:“除了考场上的两小时,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他坚信,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尊重学生,自然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周教授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学生们对老师进行网上测评,全校最高的分数不到94分,他很有幸被学生评了93分,他说“这说明学生们接受我的教学方式,喜欢这种平等相待。”而这样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在此次采访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采访时间正处于炎热的5月,老教授家又离得较远,我们曾提议去老师家登门采访,省去老人路上的辛劳。但是周根然教授不愿麻烦学生,再三坚持自己坐校车过来,与学生们“做一些平等而简单的交流”,采访结束时也坚持不要我们送一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愿意如此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相同的位置上,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为人师表所散发的光辉。

  

周根然年轻时候兴趣广泛,踢足球、打排球、吹笛子等都是他的强项,但是从事教师工作后,这些爱好就很少有时间重拾了。与普通人印象中教师都有寒暑假可以休息不同,周教授过去的34年教学生涯里,几乎没有假期。在南航共教授过近30门课程,自己亲自编写对应的教材、手册14本,还要编写配套的习题集、实验指导书等,这些占据了周老师所有的寒暑假时间。有一次暑假,出版社要求周根然一开学就要交书稿,时间紧任务重,周根然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以便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编写教材上。正是这样的勤勉和认真,他陆续出版了《生产与运作管理》《新产品开发》《现代制造系统》等优秀教材,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虽然总是忙着教学的事情,留给家人的时间相对较少,周根然也一直努力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寻找平衡,对于自己孩子的培养更是重视,在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相比用特长班把孩子的童年填满,他更愿意经常带儿子去爬梅花山,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童年。同时,周根然也注重“家风”的传承,一次和儿子去游泳的过程中,孩子捡到了一副结构新奇的泳镜,很开心地想要拿回家,当时周教授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要这样的泳镜,我可以立即给你买一个一样的。但是这个东西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拿,你今天一定要把它交给管理人员。”孩子当时很不情愿,但最后还是按照父亲的话做了。还有一次,儿子在马路上捡到一元钱,不知道要交给谁,周教授的解决办法是:“你先放在家里,等需要交班费的时候,我给你十块钱,你一起上交,因为这个钱不是你的,不能留在自己身上,更不能自己拿去花。”后来到了大学,儿子回忆起这两件事时曾说:“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不能自私自利,不能贪小便宜,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周教授说起这段话时满脸微笑,眼里充满了自豪。

  

退而不休,他为后辈教师树立榜样

  

在周根然看来,从留校的一刻起,南航和自己的发展便开始紧密相连。就比如当年北航、西工大和南航三个院校投标编写教材,最后是周根然的教材中标一样,这种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回报,更是母校变强大的体现——当时作为老三的南航能战胜两位老大哥学校,身为南航人是多么激动与自豪。因此,哪怕退休之后,周根然也没有离开南航,而是选择继续回馈母校。

  

作为经管院特别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元老”级教师,周根然始终心系学院的发展,对待学生与同事,有一颗纯厚与高正的心灵。2003年,经管学院教师周德群从外地搬家回南京,正值抗非典最关键时期,路上行走都不是太畅,周老师却在小区一直等着搬家车的到来并帮张罗着安排,要知道当时是人人自危的环境,这件事给周德群老师触动很大,更直言自己来南航后周老师是第一个让其感动的教师。

  

2009年退休后,周根然老师成为了经管学院的督导,负责听青年教师上课。周根然用“后继有人”来形容青年教师的推陈出新,他欣慰地表示:“青年教师的基础非常好,人也很聪明,尽管在上课的初期,有些不可避免的青年教师的痕迹,但是其中有些人很快就受到学生的欢迎,说明他们在讲台上也发挥得越来越正常,越来越优秀。”这位在南航的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老教授相信:能成为南航教师的人,到了一定时间一定会热爱这所学校。

  

比起教书时毫无假期的忙碌生活,退休之后,周根然的生活一下子闲适下来,可这位为学生操心了一辈子、为母校贡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并不想这样清闲地度过晚年。谢乃明教授十分了解自己恩师的想法,觉得老师虽然职务上退休了,事实上他退而不休,还想着尽自己所能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奉献更多。周老师课堂上教授大家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晚年更为青年一辈们树立了为教育奉献的榜样。除了作为督导听课,周根然还接受了经管学院的邀请,每年都要指导学生的下厂实习,不论严寒酷暑,从不缺席。他运用教学三十年来和企业达成的友好关系,尽力帮学生联络,从方案制定到方案点评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与帮助。在学院承接了企业培训的任务后,他也欣然参加,作为培训老师在讲台上跟企业进行交流,并把这种在企业管理、技术方面的特长运用在指导学院研究生的相关课题上。

  

谈到自己退休后依然扎在学生堆里的原因时,他笑称:“毕竟我退休了,也没有什么大事情,能跟年轻人聚一聚,我感觉我也年轻了不少,我自然是非常乐意去的。”而他的这些举动,完美阐释了什么是教师、什么是热爱,并激励着他身后的青年教师们不断地把知识、经验和责任传递下去。

  

  

  

回忆往昔,他对学子传达谆谆教诲

  

自1975年留校至今,周根然亲眼见证了南航从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逐步发展成一本高校,乃至跻身“211”大学的历程。而经管院的发展尤其令他心潮澎湃:第一位院长的破土开荒,第一批老教授的砥砺前行,第一个博士点获批时的喜极而泣,第一次“挑战杯”勇夺桂冠的欣喜若狂……现如今,发展的火炬传递到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他们的成长令周根然十分牵挂。

  

在周教授看来,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物质的丰富、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快速更替……青年人被赋予了各种契机和良好条件。他相信,对于考进南航的学生,只要愿意把70%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能在自己的专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成绩之外,周根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评判一个大学生是否优秀的基本原则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很多人觉得这三样是老生常谈,但它们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之所以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哪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终究无法长久。而所谓“智”,除了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阅读量、辩证性思维等方面,可是用人单位在成绩单上看不到这些,因此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得学生的知识储备脱离实际。周教授希望大学生们能够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实践出真知”。而最后的“体”自然是指身体健康,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了一切的本钱。一个学生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优秀,哪怕在专业领域有所欠缺,也一样是社会的人才。

  

同时周教授也希望,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年轻人有两样东西不能丢,这就是“使命感”和“责任感”。什么是使命感?到这个世界上来干什么、到南航来干什么、未来到社会上去要做些什么,这就是使命感,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清晰的使命感是通往成功路上的领路灯。而关于责任感,周教授说,我们做事,尤其是已经承诺的事情,不仅要做到,更要精益求精地做好。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如今日渐浮躁的大环境下越来越难得,而事实证明,往往是这些人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年轻人们能够牢牢抓住这两样东西,成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脊梁,为南航再添荣光。”

  

回望过去的岁月,周根然教授的眼角眉梢全是慈祥的笑意。他见证了南航三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经管院一步步的发展与壮大,把自己的荣耀、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时间带走了他年轻的容颜,带不走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正是源于一批批像周根然这样的老教授们的终生奉献,南航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才能谱写一曲航空航天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