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论坛丨“我为什么选择南航”系列报道之八

发布时间:2017-06-16浏览次数:5851作者: 王群伟、蒋昕嘉来源: 经济与管理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张贤德审核:

字体:

王群伟:一所有温情、有情怀、有动力、有未来的高校

王群伟,现为南航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管理、效率与生产力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面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等资助&特别资助)、江苏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ergy Economics、Applied Energy、Energy、Ecological Economics、中国工业经济、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25篇,论文累计被引2000余次,4篇论文入选Web of Science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高引论文(Top1%)和热点论文(TOP 0.1%);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担任30份余份SCI/SSCI期刊审稿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计划;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我是南航的新兵,也是南航的老兵。我2002年起在南航读本科,到2011年博士毕业去苏州大学任教,2016年又回归母校。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离开家乡,为什么离开已有很好工作积累的高校?在南航工作、生活的如何?我想,我大致可以做这样的回应。

南航是一个有温情的地方。南航是一所工科为主的高校,一般人常以为在这样的学校是较为沉闷的,严谨有余而温情不足。事实上,就在南航读书期间,我们在操场与校领导约过篮球,在食堂吃过校庆免费午餐,在学院领过中秋月饼,在宿舍喝过阿姨煲的鸡汤。即使毕业之后,学院领导、老师、辅导员也常与我们相互问候,关心我们的事业发展。在我办理校际调动及初回南航之时,院长、书记、同事也都全力协调,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南航或许存在一些工科学校“呆板”的特征,但也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我觉得,在一所有温情的学校工作、学习是暖心满满的。

南航是一个有情怀的地方。航空、航天、民航是南航的特色,南航人都怀揣航空报国的志向。由于我毕业于南航,我的很多同学都在服务于“三航”发展的单位工作,他们在为神州飞船升空、为大飞机翱翔蓝天、为武器装备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他们也因为能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融入国家发展步伐而感到自豪。羡慕之后,我决定加入我的老师、同学们的行列。尽管不在一线,但立足南航特色、服务国家需求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也是令人兴奋和自豪的。效法羲和奴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是南航人共同的追求。我觉得,在一所有情怀的学校工作、学习是可以永葆青春梦想的。

南航是一个有动力的地方。南航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策环境。在回归南航之前,我任职副教授2年多。出于对南航团队的向往,我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来到母校。南航打破了以往人事和职称制度的藩篱,我在加盟南航之后也顺利晋升教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一个年轻教师也因此可以快速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南航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我觉得,在一所有动力的学校工作、学习是催人奋进的。

南航是一个有未来的地方。回归南航,学校、学院为我提供了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保障了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加入了由资深学者和国家杰青领导的研究团队。借助于学院和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使我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更深层次参加学术团体工作。一年来,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入选了校首届长空学者计划,获得了校杰出人才培育基金资助。以此为依托,自己可以更专注于研究工作,有更多积累去冲击国家级人才计划、申请高层次科研项目。在南航工作的一年是非常充实的,虽忙忙碌碌,但切实感受到自己在提高、在进步,未来是美好的。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工作,可以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我觉得,在一所有未来的学校工作、学习是十分充实的。

有温情、有情怀、有动力、有未来的南航,期待您的加盟!


蒋昕嘉:南航提供给我一个有发展机遇的岗位

蒋昕嘉,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博士;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港口设计与运作优化、海运空运网络优化、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新加坡国家半导体金质奖章获得者,国际新一代港口设计竞赛(NGCP Challenge)金奖获得者;以第一作者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TRB)、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EJOR)、OR Spectrum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15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双创博士;2016年度南航“最受留学生欢迎老师”。

“南京-新加坡-南京”,这也许是他人眼中的一张往返机票,而它却是我的一段人生旅程。曾今少年,心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从南京出发踏上了漂洋的征程;如今而立,珍藏着那份探索与求知的初心,回到南京以不同的起点生根发芽。

人生选择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职业选择亦如此。面对多个offer的选择时,我也曾纠结过。但从家庭和个人发展角度权衡,选择得以简化。简单来说,选择一个更适合家庭的城市,进而挑选一个有发展机遇的岗位和一群积极上进的同事。南航正是这样一个年轻、活跃的群体。它给我提供的是自由的科研氛围、严谨的教学磨炼、及开放的社会窗口。

我的科研领域是物流与供应链,这个方向的研究源于企业,而高于企业。在新加坡时,我的课题就源自全球最繁忙的转运枢纽港,研究企业之所需;而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又能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为学术界一流期刊认可。曾今对回国后的课题拓展有不少顾虑,然而,南航自由的科研氛围为学者的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必要的支持。

来南航后,周德群院长、焦宏图书记和学院各位前辈老师给我们营造了很好的工作氛围,也引导着新老师的发展与成长。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学院的周鹏老师和徐海燕老师。周老师为人谦逊、学术态度严谨,他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者中都有很大影响力,是我国杰青和高被引学者;徐老师是我辈研究型教学的楷模,建设了留学生精品课程运筹学,今年更被票选为我最喜爱的导师。这些前辈老师的关心与指点,让我的研究方向获得较大拓展。一方面与学校航空特色融合,一方面依托能源软科学平台开展课题。而学校与学院对青年老师的项目资助,则为这些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助力。目前,相关研究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2017年的一篇最新研究发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回国,不仅带来了研究氛围的变化,也意味着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曾今有位学生记者采访,“您短短两年就被评为留学生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能就教学经历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吗?”其实,作为一名新手,我们往往是自己导师的理念传承者。在国大导师的眼中,一个优秀的学者往往也是一位好老师。因为站在科研第一线的学者,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更跟进时代,这恰恰是成为一位好老师所需要的重要品质之一。海外读博,不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授课技能的训练。在给国大几位老师当助教时,就需要独立设计课程内容和考评机制等。每次授课都会根据学生的点赞评价和建议,选择性改善授课,逐渐积累了一些受益的理念。

来南航后,督导组老师的建议让我更快地适应了国内的教学要求,并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说每次授课都努力完成一次和学生的思维互动。从一个引导案例让学生了解知识点背景与架构,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思维局限;接着用嵌套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必要提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摸索到出路。一堂课下来,完成关键的知识点理解及适度拓展,而有意思的是学生积极参与了整个过程。但这种授课方式对备课和课堂掌控有更高要求,思维互动不仅是让学生参与思考,也需要老师在每次授课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思维局限,让授课内容、逻辑、问答设计不断改善。

科研与教学之余,学院也为我们组织了多种交流与活动。比如丰富的特邀学者讲座、定期的学术沙龙、课题组例会、教学讲座交流、企业交流等。年轻老师也可以在网球、羽毛、乒乓、登山的各种文体活动中挥洒汗水、释放工作压力……

飘洋过海,扎根故里。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