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论坛丨“我为什么选择南航”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17-06-14浏览次数:9616作者:吴启晖、潘时龙来源: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吴启晖:“三航”特色赋予我的科研新特色

吴启晖,主要从事认知信息理论、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天地一体认知无线网络等方向研究。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IET Fellow,入选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本领域权威国际IEEE期刊论文55篇,ESI高被引论文7篇(ESI数位列认知无线电领域大陆学者第1位),所代表的方向入选认知无线电领域十大国际研究前沿之一,获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青年作者论文奖(该奖项设立以来大陆地区第2次获奖)、IEEE车载技术协会旗舰会议VTC2014-Fall最佳论文奖(获奖率0.36%)和IEEE WCSP2009最佳论文奖,入选ESI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科学家(Scientists)世界前1%。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24项。国际会议大会报告5次,会议特邀学术报告8次;出版专著2部;提交并被采纳国际标准提案5项。

去年是我人生转折的一年,也是需要做出重大抉择的一年。我自1990年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成为我这一届中第一位党员、副教授、教授、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副军级工资待遇,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部队。然而世事无常,军队改革的大幕拉开,军校的职责使命将更加注重姓军为战,更加注重作战指挥。此时的我,感受到军改大潮不可逆转,选择了脱下军装;此时的我,追问内心的真实,选择了科研梦;此时的我,细品各大高校,选择了从南航再出发。同志们会好奇,我为什么选择南航?

依从本心,寻求事业发展。我从事信息科学研究,企业、研究所提供了更优厚的待遇,但那不是我的人生目标。自己深刻认识到,若离开了对国际前沿的探索,若离开了对先进技术的成果转化研究,就会失去快乐。南京高校很多,选择机会亦很多。智者跟我说,信息科学若与行业发展结合,将如虎添翼。

南航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的“三航”特色,“三航”会助推信息学科的发展,信息学科也会让“三航”插上信息的翅膀。自去年加盟南航以来,我将无人机通信和认知无线电、电磁频谱管控相结合作为主攻方向,增强了在信息科学研究中的特色。无人机通信就是南航的“三航”特色赋予我科学研究中的新特色新亮点。其实,南航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国防特色,它是高校中的“工信七子之一”。这也使我在国防基础研究方面不断线。我想事业就是我们的青山绿水,“三航+国防”特色会使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

依从本心,寻求人杰地灵。慧者谓,山川秀丽之处有灵秀之气,能孕育出杰出的人才。部队培养了陈达教授,南航成就了陈达院士;南理工培养了宣益民教授,南航成就了宣益民院士等等鲜活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南航的灵秀之气。两位院士的成就让我高山仰止,我也难以与他们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我与他们是共同的,那就是人生在南航这灵秀之气中得以升华。我想这灵秀之气可能来自学校的文化与传承,“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可能来自学校上上下下对于人才的真心相邀、齐心帮助与尽心服务。

我是在加盟南航后,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也可以说军理工培养了我,南航成就了我。郑永安书记、聂宏校长、黄志球副校长、周建江院长都曾找我座谈交流,让我感受到南航的橄榄枝与其他大学的橄榄枝的不同,正是这不同,让我莫名感动、让我选择南航。

依从本心,寻求同心筑梦。情者云,选择好的小环境,便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我想,人不能为了事业,选择一个冰冷的世界。在冰冷的世界里,你会缩手缩脚、裹足不前。南航各学院大都拥有和谐的氛围,拥有适宜的温度,习主席在出席阿斯塔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书记是两位好当家的,注重承诺、注重人才,其他的领导教授们都非常好相处,注重和谐发展。半年多的时间,形成了十余人的创新团队同心筑梦,获得千万元的科研项目不断创新,吸引了更多的创新人才加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这些均得益于有温度的土壤。

“凡欲谋世界文明之进步者,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从南航信息学科的发展来看,我感受到它正是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选择此时加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在转折之年,奔着事业发展、人杰地灵、同心筑梦,我选择了从南航再出发。当然,人无同面、静躁不同,各有各的人生目标,各有各的最佳选择。但,南航已拥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真心相邀各位大咖学者、青年才俊加盟我校,齐心助力开创新的属于你的辉煌!


 潘时龙:南航给了我最大的支撑

潘时龙,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届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与博士学位,2008到2010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微波光子学。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防973课题等6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SCI 140余篇,IEEE重要期刊等特邀论文10余篇,SCI他引14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特别金奖,排名1),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1)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科技一等奖。当前担任IEEE MTT-S微波光子技术学会委员、微波光子领域顶级会议MWP国际咨询委员、ICOCN 2015程序委员会主席、MWP2017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辑等。曾获美国光学学会杰出审稿人奖、江苏省青年双创英才、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在南航工作已六年有余,此时的我并未感到临界七年之痒的厌倦,对这里的感情反而与日俱增。与南航的缘分是一场未曾计划的相逢,我不曾想过这个偶然的遇见,竟让我怦然心动。这个选择曾让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这些年中,不断有人问我:南航与我原有的生活轨迹毫无交集,为何能有让我毅然放弃其他选择的魔力?

回顾过往,当时确实曾经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难题。南航在以下几个关键要点释放出了让人无法抗拒的强大吸引力,不仅让我甘愿留下,而且让我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印证了选择的正确性。

第一,情真意切的求贤之心。虽然曾有几所全国知名高校给我抛来了橄榄枝,而且这几所学校的光电子专业都排名靠前,平台基础比较好,但我所研究的微波光子学只是光电子学的一个分支,对他们来说,我的加盟最多只是锦上添花。而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以雷达信号处理为特色,虽然以前没有任何光电子基础,但学科发展中已经遇到带宽瓶颈,迫切需要引入新思路和新方法。我的加入会使原有学科的发展呈现新特色和新增长点,这能够给我提供大展拳脚的宝贵机会。

第二,特色鲜明的研究平台。这种特色往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会创造无数的机遇。南航是以航空航天为特色,而我研究的微波光子技术正好可构建重量轻、体积小、能耗低的系统,特别适合航空航天应用。此外,航空航天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长期的朝阳行业,因此,在这个领域从事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显然前程似锦。

第三,良性协同的团队精神。在工程学科,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个人的力量是渺小有限的,想要有高层次的进展和突破必须依靠集团作战。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通过就职前的几次交流,我发现这里学术气氛浓厚,前辈同仁亲和友善,良好的人际氛围能让年轻的后辈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

第四,持续有效的后台支撑。对我来说,当时选择南航,就是选择一条白手起家的道路,但学校和学院的强力支持为我扫清了荆棘与障碍,为我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大树底下好乘凉,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南航成为了我最大的靠山,雪中送炭的情谊往往比锦上添花更让人难忘和感动。在我还没有做出成绩的时候,南航就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南航给了我最大的支撑,我也以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它最初的期望。2010年10月,我怀揣着美好的愿景来到南航,随后建立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在学校完善的青年学者支持政策、以及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微波光子学课题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并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2013年,以微波光子学为重要研究方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立项评审,成为国内首个名称中含有“微波光子技术”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在国际上,我本人当选为本领域最高国际会议的十二名咨询委员之一,并将担任该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在国内,获得了多个国家级人才项目的资助,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在内的六项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团队成果多次获得《科技日报》在内的媒体报道,并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最高奖(特别金奖)、教育部和国家级学会一、二等成果奖。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的成长,所培养的学生有5人次IEEE MTT-S本科生/研究生奖学金(每届全球不到10人获奖)、6人次获得SPIE奖学金。

最后,我想说的是,年轻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应更多地考虑在哪个平台上能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绩。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这段时间里,一旦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辜负了大好青春,就有可能抱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