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楚之滨袭古之风

发布时间:2017-04-28浏览次数:1683作者:李凌羽来源:李凌羽供图:李凌羽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编者按: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谈及潇湘,自是会想起它悠悠数千年的文化,千年之中又自是茶米油盐,衣食住行使得此地烟火繁华。传统的缩影,在今日的湖南仍可捕捉到从前的影子。


湖南人好吃,充分印证了“民以食为天”的古语。立春时刻食春卷,以白面皮卷夹韭菜肉丝。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已节,盛行于长沙城乡的习俗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城乡居民用地菜子(即荠菜)、生姜、红枣和鸡蛋煮食,谓可去风湿,护肝明目。立夏吃笋,笋子炒肉,据说可以健腿,像竹笋一样节节拔高,坚韧有力。伏日食姜,夏日炎热,湖南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的习俗,可散发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这些都是我吃过的,每次家里人都会准时做这些节令食物。以前,随外婆去摘地菜子的时候,她就说过,老人们留下来的话和习惯,都是智慧,跟着做总没错的。


湖南人爱俏,“为悦己者容”在这片土地上不再仅仅适用于女性。


“爱俏”是湖南方言,意为“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精神漂亮”。湖南多出产棉布,善纺织的女人温婉,彩色格子布美观大方,穿起来很舒适。浏阳又是夏布之乡。夏布洁白如银,质细轻便,穿着凉爽透汗,经久耐用,在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且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虽然现在丝绸雪纺盛行,但土布衣服仍以透气、贴身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如今常常能看到有人专门去乡下的布店扯布做衣,师傅们仔细量好尺寸,嘱咐着过多久来拿衣裳。  湖南人喜热闹,很多热闹的节日又都是从古时沿承下来的。  端阳节,长沙人为了纪念屈原,会特意举办龙舟比赛,人们从几十里以外向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两岸涌来,找有利地形观看。午饭后,赛船将龙王接上船头,竞渡开始。船上健儿随着锣鼓节奏,振臂扬波,奋勇争先,两岸人头攒动,铳炮喧天。除了赛龙舟,同样热闹的还有逛庙会。长沙自古庙宇林立,香火旺盛,旧时长沙城乡的庙会中,陶公庙会是规模大、影响远的庙会之一。直至今日,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 (即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群众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拜祭活动,庙里香火灼天,钟鸣鼓响,成为一大胜景。


湖南人钟意饮茶,也一直有“饭后一杯茶”的习俗。


长沙有一口很有名的水井 “白沙井”,白沙井水在民国以前不仅是城南一带居民的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户多饮用之。一天到晚,“买沙水不”的叫喊声不断。市民一般饮用井水泡制的茶,沁甜舒心。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泉水,山里茶的特殊就在于门口便是栽的几棵茶树,自制的“烟茶”最有农人的气息。酒足饭饱后,饮上一杯茶,自是解味爽口。


湘楚之滨,袭古之风。如今湖南人的衣食住行,举手投足,小处仍可见血脉中的楚地文化。这种让每个日子都有特殊意义,让每个日子都能被精心对待的文化,想来也是源于老一辈们对生活的热爱。无论今后怎么变迁,这些口口相传的习俗也不会轻易消逝,这些身体力行传承的文化也会更让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