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科研路上的不断求索——记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张道强教授

发布时间:2017-03-07浏览次数:14917作者:来源: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张道强教授的学生都说,他是个有亲和力的人,学习上用制度保证效率,生活上甚是贴心。这些特点分开来讲也许并不突出,但能非常好地集于一人身上,着实不易。


  我们初见他时,他衣着简单得体,彬彬有礼。办公室里,桌子上摆放着好几本专业书籍,门后是一块小黑板,写满了各种英文专业名词和记者不太能看懂的字符。看到这些,让人不禁联想到张教授的研究方向,原本以为这次采访的难度会很大。没想到,采访过程却出人意料地愉快,顺利。采访过程中,张教授总是笑着回答,遇到问题解释得耐心又清楚。


  破格晋升的青年教授


    张道强是南航9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也是南航1999年第一届硕博连读的学生,这样的求学经历既是幸运的,同时也有曲折的一面。


  当时,南航第一次设置硕博连读制度,由于张教授所在学院暂时尚未设置博士点,前几年是和自动化学院的研究生一起上课,并于2002年重新回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但这样的条件并不算得上困难,据张教授回忆,当时南航学风好,学校紧抓“培养优秀人才”的政策,同时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自己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张教授坦言道,虽然硕博连读之后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想到当初努力的自己,以及陪伴左右、鼓励自己的爱人,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最终,他的博士论文表现不俗,获得了“2005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张道强2004年毕业留校南航,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南航2008年实施“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政策,从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中择优破格晋升一批青年教授。张道强因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优秀表现,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破格晋升为当时南航最年轻的正教授。


  国际视野与灵活教学


    “奠定一个人学术生涯最重要的就是博士阶段,以及博士毕业后的那几年。”据张道强回忆,2004年博士毕业后,他在南大计算机系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跟着国内一位知名专家做了2年的在职博士后,这两年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提升。在这期间有机会与国外学者交流,最大的收获就是扩宽了视野。而后几年,他也曾通过参加领域内的国际会议以及去国外大学走访交流等方式,接触更广的世界。


  多次海外出访交流的经历,让张道强积累了更多见识,对科研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做科研不能只盯着一个小圈子,要了解国际前沿,知道别人在干什么。”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更新很快,基本上每隔几年都会有新的名词出现。以前提出过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些概念,现在可能更多人开始听说大数据,互联网架这些新名词。紧盯国际前沿,首先从关注研究领域内最新的科技前沿的消息开始;而保持前进,则需要不断地阅读国际前沿论文。张道强现在正带着几位研究生,他总结了研究生与本科学习阶段不同的地方,“研究生阶段应该更注重创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授课时除了讲一些经典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引入一些前沿的、新出来的想法。”因此,他让学生提前阅读国际期刊以及最新发表的会议论文,然后在每周的讨论会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大家共同探讨。


  张道强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把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上。张教授本身是做科学研究探索的,包括自己在以前读博士期间,其导师陈松灿教授也是这样要求的。整个团队在做研究期间,主要课题都是来源于国家、省级的纵向课题。主要任务是解决领域内的问题,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不断提出新问题,科学研究才会有进展,才能向前发展。


  张教授还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除了定期的讨论会,每周都会去实验室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研三学生叶婷婷谈起自己的导师,这样说道:“张老师比较贴心。我们定期有组会,每次一两个学生发言与展示,然后大家一起提意见,一起讨论。老师还会给每个人排一个时间表,每人每周都有进度交流。”在既定的时间之外,学生有疑问也可以去找老师交流,办公室的小黑板就是交流想法的工具。


    科研路上不止步


    在评为教授后,张教授继续着他求学时的研究项目———模式识别。讲到此,张教授说道:“模式识别在人脸上的应用即人脸识别,生活中经常说的‘刷脸’也有这个意思。”这一解释让作为文科生的记者恍然大悟,同时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


    之后张教授补充道,“我所研究的模式识别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利用脑影像智能数据分析技术检测脑疾病,主要是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等的早期诊断,目前已与我市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等进行了合作。”


  “许多用人企业都评价南航的学生功底扎实,学风好,骨子里有一股韧性。”张教授本科学习期间,南航的江宁校区还未建成,很多设施条件也远不如现在好。那时宿舍还没有安装空调,夏天很热的时候还有同学在楼顶铺凉席就地而睡。尤其南京冬天又极冷,来自北方的他最初也有些不适应。但是,即使是在当时不太优越的环境下,张教授仍然能感受到南航的学风很好。


  在良好的学风影响下,周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继续读研深造。张道强教授也一样,然而性格偏执的他,选择了一个和大部分同学都不一样的方向。考研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去学了比较好找工作的应用方向,张道强教授却选择了偏理论的方向。“我就感觉理论研究挺有意思的,自己也比较喜欢这方面。”这也是后来他去报硕博连读的原因。在那个时代,高校留不住人。张教授所学的专业,硕士毕业就已经很好找工作了,当时很多同学都去了一些知名的科技公司,年薪可观。而他却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继续读完博士,继续做科研。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忆起科研生涯的感悟,张道强教授也有着这样一段心路历程。就像诗人屈原曾经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漫漫科研路上,张道强教授求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