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传统文化现状

发布时间:2016-05-06浏览次数:1177作者:学生记者 徐靖茜来源:南航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我们现代人守住和创造的属于本民族特色的东西太少了。”南怀瑾老先生这样说道,我们的下一代倒是数理化和英文都不错,反而是古文底子差,毫无疑问,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香港大学在2015年的高中对外自主招生的面试题中有一道题,让学生发表对星巴克入驻西湖的看法。细细想来,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探究文化冲突,西湖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一个地域符号,星巴克则是带有西方的小资情调的快餐文化。当时有个考生援引了麦当劳入驻香榭丽大街、埃菲尔铁塔与周围建筑群融合等事例,初步得出了星巴克要想融入西湖,实现文明融合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做出改良的观点,并提出了融入茶文化等建议。这个考生最终被录取,同时被承诺学校将为他提供4年38万港币的奖学金。

       这不是故事,那个考生是我高中同学。而他对此题的回答说明了很多问题,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理解和认同感的人思想也必定是深刻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逐渐丢失。国外的游客来到中国,看到我们的故宫会赞不绝口,但那是先人创造出来的;他们若是怀着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憧憬,再看国内一些城市又往往会感到失望,觉得到处都是西化的痕迹。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听到传统文化四个字时,更习惯于摊着双手摇着头:“I don’t care.”我们看待传统文化的消逝如同看到不相干的路人和自己擦肩而过。又或者,甚至一些人都没有正眼看过传统文化。是啊,传统文化是什么?它能让我的存款再多一分,还是让我的地位更高一层?世人多鸢飞戾天,经纶世务,而文化毕竟是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意识形态。由此看来,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性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被忽略是具有必然性的。

       不过,幸好大家都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现状,保护民间公益,修复文物,大学生中也在开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活动。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若是有一天,传统文化不复存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节日消失了,一年又一年,我们过着圣诞节,吃着三明治,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心里会觉得惶恐吗?那时候的我们还算是中国人吗?当一个民族失去了信仰,我看不到这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海明威在《钟为谁鸣》中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