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获评最喜爱导师、南航博导用“心脏搭桥”建起学无止尽路

发布时间:2016-03-31浏览次数:1249作者:章瑜 李小珊来源:新闻中心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3月3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第七届“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颁奖典礼。年已六旬,南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朱进东教授,再一次获得南航“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这一殊荣。


50多岁的“马哲”博导执意报考“西哲”博士 并自学四国语言


“我学故我在”,这是朱教授一直以来的观点。2006年,天命之年的朱教授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心中却一直怀着攻读西哲博士的梦想。“西方哲学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2005年刚到南航工作不久我就打算报考南大西方哲学博士,但当时由于教学、行政等担子多,加上06年突患急性心肌梗塞,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考博的事就延后了”朱进东说道。

2009年,身体好转后,朱进东不顾家人的反对,报考了南大西哲博士生。但专业课均在90以上高分的他,却因英语一分之差未能如愿,朱进东拒绝了可申请破格录取的机会。在接下来一年时间里,自学6000多道英语题,终于在2010年考上了南大西哲博士。“考取西哲的博士生是为了圆我20多年来的梦。我一把年纪了,功名对我来说都算不了什么,只是因为热爱,想趁着还有精力的时候实现自我的提升。”

读博期间,一边上课,一边教学的朱教授秉着“认真做学生,一点不偷懒”的态度,忙碌地奔波于家、南航和南大三点一线之间。作为学生,他坚持所有课程按时参加。五十多岁的他,每次上课都是从家乘坐地铁赶往南大,心脏不好的他,需要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作为老师,他带病上课,坚持在教学一线。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前,朱教授胸口发痛,但他稍微休息调整之后,还是坚持把课程上完。

除了在学术上“术有专攻”,朱教授在语言上也广泛涉猎,他自学取得了南师大英语学士学位,同时还自学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他的译著《20世纪思想史》(110万字)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列为2006年春季18本好书之一,被评为“人民网2006年10大好书”“语言往往是学习和研究中最大的障碍,学习外语也是为我教学、阅读和翻译国外典籍服务的,”朱进东解释道,“国外的书籍能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视野和角度,也能让我在教学中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提到为何两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导师时,朱教授说:“对待学生最重要的是真诚,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他称呼学生时,会在名字后加上“君”,以表示对学生尊重,就像鲁迅先生称呼他的学生刘和珍为“刘和珍君”一样。在与人交流时,无论对方是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他都会用“您”、“您们”来称呼。

“干净!”“真得像假的一样”有学生这么评价朱教授。“我的一言一行都发自肺腑,一些接触不深的人会觉得我虚伪。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不说一句假话!”

当了几十年的老师,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核心主讲人,朱教授在每次上课前,仍然会认真查资料备课,绝不马虎:“要把最新的东西讲出来,学生是主体。”所以朱教授往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想听什么,也及时与他们互动。

同时,朱教授也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朱教授曾教导一个博士生,该学生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读博,社会阅历广,理解和表达能力强,于是朱教授根据他的特长,为他确立了博士论文方向。最终该学生写了洋洋洒洒40万字的博士论文,凭借此成果,获得广西师范大学任教的机会,而且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成为了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朱教授认为,老师是传道者,“道”是知识,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充实;“道”是道德,老师一定要正心、修身,以身作则,“道德是无止境的,做人是一件严肃的事,我也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慎独。”朱教授说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朱教授十分喜爱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也将它贯穿了整个教师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