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平凡的工作,担非凡的使命

发布时间:2015-12-01浏览次数:833作者:施杰馨 陈诗凡 马韵斐 王戈来源:南航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提起“教授”两个字,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如“德高望重”“学术巅峰”之类的名词,许多人也立志要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教授。然而,真正的教授们对“教授”二字的理解却各不相同。自动化学院的王道波教授与外国语学院的蔡忠元教授,二人同为教授却传授着不同领域的知识,对待“教授”二字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教授并不是奋斗的终点”
       自动化学院的王道波教授是一位十分健谈的老师。他从学校的培养目标说起,结合时代发展与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指出高科技工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南航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学校的老师正是人才的缔造者。

       当被问到如何成为一名教授时,王老师饶有兴趣地说:“教师是一个职务,而教授是个学术概念,是一个职称。不同的时代对教授的标准不一,它不是绝对的,但它至少代表了一个专项能力。”要想成为一名教授,首先要有知识,其次就是要在学校工作,面对学生。还要做出一定的成绩,至少有一年的留学经历,最后还要通过学术评估,因为“教授”是需要被认可的。所以说,成为一名教授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

       王老师同样经过了千锤百炼,并在此过程中收获了众多荣誉。他不仅致力于教学,如同他说的:“我不仅是一名教学型教授,更是一名研究型教授。”除了为祖国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方面的人才,他始终在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而奋斗。1987年出国留学两年后学成归国,义无反顾地扛起了研究液压传动系统的大旗。紧接着,无人机系统的改进、仿真转台的研究、发动机控制台的设计等项目为王老师赢得了10多项荣誉,其中更有“歼十”首飞二等功的荣誉。可以说,王老师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在学术的道路上,王道波教授始终坚信:“目前来说,教授也许是一个铁饭碗,但绝对不是一个金饭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授仅仅是一种对社会的学术责任;是人生的新起点。”

                                                                                                         “一颗知行合一的树”
       在蔡忠元教授的资料中,有这样一句“这位英语专业的副教授,出版了3本诗文集,为50多名患者治愈了骨质增生”。

       其实,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蔡老师所擅长的东西远不止这些,他还精通飞机、汽车、房产、历史文物、书法等领域。有意思的是,蔡老师喜欢劳动,从小就烧得一手好菜,会做篾子玩具,会做木工瓦匠,还会做针线活,比如纳千层底。当记者对此惊讶道:“真是一位全能的教授!”蔡老师则微微一笑,解释道:“人生的每一段经历,或许都能获得比书本更好的知识。知行合一,知道做到,就是这么简单!”

       在其位,谋其职。蔡老师的博学令人惊叹,他的品质更值得宣扬。

       谈及“一位教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时,蔡老师脱口而出:“负责,对学生负责!”这个答案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他所言,教授归根到底是一名教师,在这个岗位上,对人民负责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负责。他十分重视与学生们的课后互动,宁可把自己的事搁置,也要先解答同学们内心的疑惑。例如记者向蔡老师预约采访时,他便立刻回复:“明天中午可接受采访。”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他曾经甚至为了学生15分钟就能解决的小事情而花近1小时从市中心赶到将军路校区……“我希望以身作则,将这种奉献精神和服务理念传递给学生。”说到这,蔡老师握紧了拳头。

       在蔡老师眼中,自己就好似一棵树,“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棵树,树干是主业,树冠是副业,首先你应该把树干长好,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接下来就是多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努力让自己的树冠长出更多枝桠和叶子。”

       “教授”二字在不同的人眼中意义不同,背后代表的东西也不一样,它或许只是一份普通的教师工作,又或许是一份关乎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岗位。而在真正的教授们眼中,“教授”则是他们学术之路的新起点。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和科学研究的使命,教授们每天都在忙碌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