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走近苗族服饰的传统制作工艺——探寻服饰背后的生命

发布时间:2014-08-08浏览次数:75作者:来源: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近日,能源与动力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服饰背后的生命”队员分别走进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西江千户苗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巴江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苗族传统服饰的实践活动。在西江千户苗寨,队长张可心携四名队员走访了民间手工艺人,从中了解到服饰制作的相关知识,参观了西江博物馆并与馆长进行了亲切交谈,采访了游人对苗族服饰的喜爱程度并在此地进行了微电影的拍摄;在龙里县巴江乡,副队长罗泰宇深入了解了苗族服饰纯朴精湛的做工,深刻体会到了苗族服饰中蕴含的勤劳朴实、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生生不息、美丽动人的民族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是纯朴自然、简单深邃的】

 

    苗族服饰的制作主要包括纺织、染色、刺绣三个过程。首先,在五月,苗寨的妇女们会着手准备麻,把麻浸在河水里多天,然后捶打,其植物纤维是织布的原材料,这时用到麻纺车,用纱纺车梭编成布待用,这就是苗服制作中的纺织过程。接下来,采自山上的染色植物派上用了,用石杵将其捣碎,过滤后放入锅中浓缩,用石蜡以花样刻画在布上,将布放入染缸,一天后在太阳下曝晒,反复晒10次。这样,将布上的石蜡刮掉,蜡染过程则完成了。在六七月份,全家的家务几乎是由男子承担,苗族女性均在制作苗服,因为错过了烈阳时节,这一年就没有苗服出工了。而我们能看到的绣花服饰则是苗寨女子亲手绣上去的。一针一线、一笔一划都寄托着苗族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或祈求家和安乐,或希冀婚姻美满,或追求事业有成……从老人妇女们专注安详的神态中可以感受到服饰背后浓厚的底蕴和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副队长罗泰宇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礼俗文化,这是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渗透中国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于一个民族,只有当你深入了解与之共处,才能触发内心最真挚的共鸣。”

 

    【苗族服饰文化不应该成为商品化的牺牲品】

 

    队长张可心在带领队员走进西江以后发现苗寨的商品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商贩打着手工制作的旗号牟利,现场的手工制作也只是给游客欣赏使其相信从而购买商品的手段。为满足市场化需求,苗服成品均是机器化生产的产物,已经失去了其厚重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古朴典雅的民族工艺将会失传,苗族服饰在中华民族服饰史上将成为文化的空白。

 

    在苗寨,一个家庭,往往从小学就开始给家中的女儿做苗服,嫁妆多为六七十套。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和外界接触,更多的苗族女孩外出务工和外嫁,也慢慢不把苗服作为每日必穿的服装,陪嫁也不再是一箱子的苗服,而多半选择一两件苗服以作纪念。

 

    由此可见,苗族服饰文化面临濒临消失的危机,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苗族服饰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文化】

 

    几千年来,苗族人民不断迁徙,在服饰方面也与其他民族不断融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饰。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恢弘之光,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流失都是人类文明的流失,更是世界文化的流失。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是只属于少数民族人民的义务,而是每一个当代人的义务。

 

    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此次社会实践将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引入大学校园,引领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从而上下求索为民族文化探求出路,从新一代开始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