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作风成就优秀团队

发布时间:2011-03-14浏览次数:55作者: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年复一年,中航工业成都所负责该项目的设计研究团队也由刚成立时的8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百余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年轻人比例大于三分之二。聂海涛非常重视团队培养,不仅在项目上引领、技术上把关,更是用个人良好的思想、作风来影响和带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工作上“创新+实干”

    为了在团队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聂海涛大力推行技术民主,倡导广开言路,鼓励年轻同志对新技术、新领域的探索要“大胆设想、敢于创新,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还不时组织开展适度的竞争以促进技术创新。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年轻人不仅“敢想”,而且“会想”,学习和创新成为团队中每个人的自觉习惯。

    不少专家听说是聂海涛组织开展的项目,都愿意来担任评审委员。如此的信任反而让聂海涛更加谦逊、低调,“首要的是要踏踏实实把事儿干好了。”

    管理上“慈不掌兵”

    从外场跟试开始那天起,聂海涛就明确制定了不许打扑克和麻将的“外场规定”。“两点一线”的外场生活单调枯燥,但项目团队从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直到今天都还在严格执行。聂海涛从自己做起,要求整个团队必须遵守外场作息时间和要求,团队良好的素质作风深受基地人员好评。

    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聂海涛在技术上、质量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在团队中蔚然成风。

    人才上“人尽其用”

    在聂海涛的倡导和鼓励下,部领导都敢于给年轻同志压担子,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长、兴趣,有针对性地分配工作,尽量做到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做好“传、帮、带”,为年轻同志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研究部还积极地为团队成员争取学位攻读、出国深造等各类培训、学习机会,为年轻人的成长搭建了良好平台。

    作为项目的领路人,一个项目往往是从聂海涛那儿逐步分解到各个专业,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再带领基层设计人员一层层去实现项目中的每一个小目标,最终实现终极目标。虽然过程很艰苦,工作效率却很高,设计人员很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发展上“后继有人”

    2005年,该项目团队提拔了一批年轻的组长和副组长,其中有的人入所还不到三年;2010年的研究所科研结构调整中,整合重组后的项目研究部又将一批新的年轻人推到管理前沿,挑起大梁。

    目前,聂海涛和他的团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点项目研制任务,为了项目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国家的未来建设,他明白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发展年轻干部,力求达到“老一辈退了,也有新一代顶上去。” “年轻同志早一点在管理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早成才。让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主任和副主任设计师,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技术上,带徒弟、出成果。”

    团队上“融为一体”

    出于研制工作需要,试验外场通常都设在荒无人烟的偏远地区,条件十分艰苦。已是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的聂海涛经常奔赴试验外场与大家一同奋战,同吃同住,一百多个团队成员,他全能叫上名字、说出专业。 “待人诚恳,为人随和,没有领导架子。”是团队成员对聂海涛的一致评价。

    “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全在干活人的心里。每个人都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儿来干,这就是一个项目、一项任务能取得的最好结果。”聂海涛不仅把这个思想融入到团队中,更转化成每一名“队员”实实在在的行动。同在外场跟试的其他单位的同志看到后既佩服又羡慕:“你们的人,又是司机、又是办公室人员、又是设计员、又是型号操作员,还是中间协调员,一人多角还这么尽职尽责,真是不简单!”同时,跟试工作的历练,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算是才来一两年的年轻同志,现在也能够独当一面了。

注:聂海涛为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