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动静之间

发布时间:2008-01-21浏览次数:340作者:admin来源:未知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在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名单上,一项看似不太起眼的“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名列其中,但这却是该领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项目,困扰航空航天界多年的飞行器振动难题,在这项研究面前露出了曙光。

  振动不休 探索不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民用客机预先研究,课题之一是降低飞机舱内噪声。航空工业部设立了“民机噪声与声疲劳系统工程”项目。飞机中最重要的的噪声源就来自振动,这种振动几乎无处不在,发动机、机翼、传动系统等主要部件都是制造噪音的“罪魁祸首”,控制振动减小噪声就成为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标。

  当时的胡海岩,作为普通科技人员参加了这一系统工程中的振动控制研究。胡海岩非常清楚地认识到,飞机、舰船、汽车等一切有机械传动系统的运输工具不可能避免振动,但它们也是最不愿意面对振动的,“因为振动不仅降低了乘坐人员的舒适性,而且会大大减少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人类自从发明并制造机械设备后就在不停地探索如何控制振动,方法不外乎通过增加阻尼、使用不同材料等方式让振动衰减下来,“比如我们日常生活经常看到的减振垫圈、弹簧等就是一些简单的减振措施。”胡海岩说,“但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方法已经发展到极致,潜力基本被挖掘一空,想要更进一步控制振动难于上青天。”

  因此在降低飞机舱内噪声研究中,课题组尝试用具有迟滞阻尼的“金属橡胶”隔离航空发动机传递到飞机舱的振动。在研究这一新技术的过程中,胡海岩在研究中发现了若干有趣的科学问题,他将其归结为迟滞阻尼振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并提出了这类系统的实验建模方法、动力学分析方法和振动控制方法,为发动机减振安装设计提供了依据。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通俗地理解就是在振动产生过程中,输入的力与输出的振动不成正比,因为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复杂得让人难以预料,比如间隙大小、磨擦力等等”,因此胡海岩研究的内容就是要发现这些不同常规的“力”,并通过计算,给予它相反的控制力,减轻振动。

  “这就像是在路上开车,发现汽车的向右偏了,我们就要向左打方向。”胡海岩这个通俗解释,顿时让记者对这项艰涩难懂的研究豁然开朗。

  摸索前行  扬名天下

  在振动控制系统中,从测量振动、控制决策到产生控制力来抑制振动,所产生的测控时滞是胡海岩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尽管这种时滞仅在毫秒级,却会使控制系统失去稳定性或控制效果恶化。胡海岩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数学力学方法,建立了时滞反馈振动系统的稳定性、稳定性切换、鲁棒稳定性代数判据,发现了无限多个共存周期振动等新现象,最终建立起“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体系。

  这项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德国出版的专著《时滞反馈受控力学系统的动力学》及54篇期刊论文已被他人引用920余次,研究结果被国际著名学者誉为“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系统的分析方法”“一个非常有趣的、归功于Hu的分支”等。

       从那以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始关注起振动控制领域的非线性动力学,并有大批研究人员投身其中,开创了振动控制的全新领域。

  胡海岩说:“工程科学研究的选题源于工程,但研究境界要高于工程需求,要把工程问题抽象成科学问题。最终得到的结论还要回到工程问题,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目前,含迟滞阻尼振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和控制方法已经被车辆、飞行器等领域的研究机构广泛采用。因为涉及国防机密,胡海岩在采访对应用成功的领域没有多说,但是从他的表情和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得出,这项研究已经在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界,一项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往往被认为画了圆满的句号,毕竟全国每年只有几项应用基础研究获此殊荣。面对获奖,胡海岩却在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画上句号了?他说:“答案是仅仅画了个分号,这个领域还有许多开放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下去。”

  “目前,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973研究刚刚起步,可以预计的是,再过两三年,我们会在这个领域得出一些崭新的研究成果。”胡海岩非常有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