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天地之心 求万物之本

发布时间:2007-04-13浏览次数:182作者: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供图:责任编辑:审核:

字体:

 

      黄河,发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胜利油田,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经济命脉。外国语学院02级日语系王皓月同学就出生在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


  在2005年秋天,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王皓月同学所写的哲学著作《奴役论》被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提出了大量富有新意的哲学思想。据悉,由本科生撰写并得以出版、提出哲学新思想的著作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


  同年12月,王皓月同学改编的电影剧本《再见樱花》荣获山东省委宣传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征文”奖。全省一千多部已发表的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中,仅有二十四部获此殊荣,而王皓月同学是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王皓月同学不仅在课外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党员干部。他是本年级中最早加入党组织的学生之一,进入大学后,一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现兼任02级第二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大学期间,他曾多次获得校 “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以理工科闻名的南航,王皓月取得的这些成绩足以证明,我校在文科建设上的投入已经取得了成果,我校建设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大学,新的起点
  2002年9月,王皓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考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语专业1002601班,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


  跟其他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一样,他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感觉还不是很清晰。他的优势在哪里,他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都需要他在南航找到答案。


  进入大学伊始,他便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不仅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当好表率,而且始终任劳任怨地为同学服务,很好地带动了所在班级、团支部的建设与发展。在他和其他干部的带动下,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该班学风优良,学习氛围浓厚,在各方面均表现出一个先进的班集体所应具备的素质,连续三年获得校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2004年被评为校红旗团支部,由王皓月同学负责策划的题为“中日关系路在何方?”的社会调研活动被评为校优秀团日活动;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同年,该班被评为校学风建设标兵班级,《南航报》第830期对该班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


哲学,新的思索
  南航是一所素以理工学科闻名的大学,作为一名文科生,王皓月同学在刚上大学时,曾为自己不是航空专业的学生而感到遗憾。但是,南航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方针的指引下,对文科专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人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条件。王皓月同学被学校大力发展人文学科的氛围所感染,坚定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信心。从大二开始,他把目光投向了哲学———这个智慧女神头上的花冠。


  任何求知的道路都是坎坷的,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而言,从浩如烟海的人类哲学思想中寻求突破更是谈何容易。但是,他从没有放弃,一直以青年马克思的求知精神鼓励着自己。他坚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绝对不能放弃的就是创新的努力。他尝试着借助科学上的思想为哲学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


  奴役论的时空观已经进入了相对论时代,体现了更深刻的分析角度,突破了绝对时空观下哲学思想的认识局限。奴役论尝试改变东西方哲学在认识世界上“元”的概念,跳出“一元论”、“二元论”甚至“三元论”。奴役论的世界观认为理解世界的关键在于理解其结构,而非抽象的构成“元”,认为世界是物质在奴役下形成的多重复合结构。奴役论还提出了新的方法论———奴役分析法,根据奴役守恒、奴役转移、奴役决定性质、奴役先于存在等基本原理,针对人类历史进程、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


  《奴役论》之所以能够出版,是因为王皓月同学涉猎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并将其精华思想融会贯通。从理论物理、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分子化学到群体心理学、两性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奴役论的视野已经放得更宽,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


  在经过一年的哲学研究和半年的文字准备之后,王皓月同学在2005年春节正式开始了《奴役论》一书的创作。窗外鞭炮声声的欢乐气氛无法阻挡他的思绪,返校后紧张、繁忙的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工作都没有使他放慢自己的创作速度。在别人休息娱乐之时,他总是一个人在宿舍里默默写着自己的文章。


  2005年5月底,十七万字的哲学著作《奴役论》终于完稿,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便写出颇具价值的哲学著作,可以想见他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心血。


  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编辑在审阅了王皓月同学的书稿之后,欣然决定将这部由本科生所写的哲学著作付梓。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童星等专家学者对王皓月同学的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本科生写出如此有深度和充满创新意识的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


  王皓月同学感叹,是南航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了他,特别是图书馆丰富的社科藏书和资料,让他有条件积淀内涵,施展才华。从根本上说,他正是南航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受益者。


文学,新的收获
  大三暑假,从小酷爱文学的王皓月在哲学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又在文学创作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王皓月的父亲是一位剧作家,也许正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在文学上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在进入南航之后,宽松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萌发了创作的冲动。


  日语系主任罗萃萃老师在交流中得知了王皓月的想法后,向他推荐了她翻译的小说《通向武陵桃源》,希望他能够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


  这部33万字的小说属纪实小说,讲述了一对日本姐妹的故事。文江和绢江两姐妹由于父母在战争中双亡,到中国东北投奔文江在那里当职员的未婚夫。但是,在她们到达的前两天,文江的未婚夫已应征入伍。不久,日本宣布投降,一系列原因又使文江姐妹不得不相继嫁给国民党军官。解放后,绢江回到了日本,而文江则一直留在中国,经历了土改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其间也得到了很多中国百姓的帮助。她最终选择了永远留在中国,将自己的身心托付于山清水秀的武陵桃源。


  文江坎坷的人生和苦难的经历,有力地说明了6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广大日本人民深受其苦。这也是这部小说最让人深思和反省的地方,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其主题思想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